老人們收到清明禮物——青白團子。
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泰伯“三讓天下”美德
清明時節,吳地一直有吃“青白團子”的習俗。昨天,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無錫鴻山敬老院里74歲老人謝大妹高興得合不攏嘴。原來,鴻山敬老院食堂向每位入住老人供應了清明特色食品——青白團子,共發放了300余只。記者了解到,在無錫梅村和鴻山一帶,當地人還專門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吳地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
“青團子的青顏色是用青麥葉打成的青汁?!?1歲的原鴻聲鎮鴻西村老人馮全妹自小跟著父母親打麥汁,她介紹清明節前麥子長勢旺盛,麥葉不老不嫩,將從田里割來的麥葉洗干凈后,放在石臼里搗碎,成糊狀后用布包起來,用力擠壓,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里面加適當石灰水,顏色就更青更嫩。
在做團子和糯米粉時,倒點青汁進去,揉和成的米粉就成青色了,團子放進灶頭上的大蒸籠一蒸,滿灶間一股麥青香。蒸熟出籠時,若用毛刷蘸上熟油在團子表面均勻地刷一刷,青團子便油綠如玉,更惹人喜歡。
鴻山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員稱,居民清明掃墓用“青白”米團子來祭奠祖先,親人去世要用青白團子作供品的習俗源于3200多年前。
當年,周文王長兄泰伯三讓天下,南奔荊蠻,在梅村鴻山地區興修水利,傳教農桑,演樂修禮,傳播文明。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無錫市新區梅村、鴻山地區做青白團子一般用鮮肉、豆沙、芝麻三種原料做成三種不同口味的餡心,“三餡”寓意泰伯三讓天下,品德高尚。據稱,用“三餡”青白米團子祭祀卒后葬于鴻山南麓的泰伯,實質上是吳地老百姓緬懷這位淡泊權位,開拓江南的吳國始祖。
而每逢清明節前后,附近百姓和泰伯后裔便會自發祭祀泰伯,由此形成一年一度的泰伯祭祀活動,成為江南地域特有的清明文化。 (張建波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