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本是西瓜銷售旺季,5月一則海南產“黑美人”西瓜致多人中毒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時,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工作和學習的忙碌,公眾越來越多選擇在外就餐,但是餐飲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卻頻頻發生,地溝油、鎘大米、重金屬、農殘超標蔬菜、雙氧水泡海鮮、注水牛肉、化學火鍋、毒米粉、胭脂紅臘肉、熒光粉磨菇、含有孔雀石綠的鮮活水產品等等,網友們調侃中國人在一度泛濫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完成了化學掃盲。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問題使人民越來越困惑,越來越不知道該吃什么,什么還能吃,在哪還能吃到放心食品。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但是食必以安為先,享用安全食品,吃的放心是人民的基本的權利,可是現如今該如何保障這項基本權利?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如何能夠得到維護?這需要社會多元共治。
一、 行政部門加強監督管理
1. 建立更加完善和明確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如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食品安全法的決定。被稱為“史上最嚴”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政府將以重典治亂的方式挽回民眾信心。但是僅僅有了法律法規還不行,相關部門還應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法律,必須通過實際執行才能形成震懾力,也只有通過實際執行才能達到法律制定的初衷和預期。相反,法律制定得再嚴,違法成本再高,沒有落實在“違法必究”上,違法成本也就無限趨近于零。
2. 明晰劃分各部門的權責,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力度,而不是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有的部門不是立刻投入辦案、挽回影響,而是先想著怎么推脫責任,有的說“這個不歸我們管”,有的說“這個我們沒有執法權”,明確定位各部門的監管責任。
二、 餐飲經營者
1. 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
2. 嚴把食品進店關,企業可以與無公害蔬菜基地等食材產地建立合作關系,企業也可以成立食品安全小組、安排檢驗人員等方式,嚴把食品進店關。
三、 第三方積極參
1. 消費者積極參與其中
消費者在發現食品安全隱患時要積極舉報并配合監管部門落實查證。但消費者缺乏食品安全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引入市場化的第三方監管力量
2. 第三方監管
除了政府監督外,市場可以引入第三方餐飲食品安全認證制度。如前不久出現的上海證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證安科技”)利用自身食品專家團隊以及專業的檢測技術和實驗設備優勢,建立一套高于國家要求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幫助消費者檢測餐廳食品,提供客觀、科學、公正、公平的第三方檢測結果,并且將檢測結果開放給消費者,供消費者隨時查詢。證安科技建立餐飲食品安全白名單制度,在餐廳食品檢測結果達到他們的“JianJian食品安全標準”,會給餐廳頒發“JianJian”安全認證證書,在證書有效期內,證安科技對從餐廳安全衛生僅僅監督和非通知性抽查,一旦檢查到有問題,將餐廳移除白名單。由于第三方認證具有競爭性,如果對認證的餐廳監督不到位,公眾可以“用腳投票”,選擇其他更具公信力的認證,為了贏取消費者信任,像證安科技這樣的第三方必需對他們白名單中的餐廳進行深入、全面了解,加強監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