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現場品嘗
南水北調夢實現
京城暢飲丹江水
核心提示
1952年10月,在鄭州邙山,毛澤東凝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沉吟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經過12年建設, 12月27日上午,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水,歷經半月水程、跋涉上千公里后抵達北京團城湖明渠,清澈的江水從閘門中傾瀉而出,打著旋兒涌向頤和園團城湖。斗轉星移,歲月更迭。從1952年提出“借水”設想,到62年后夢想成真,偉人的構思終于成為現實,而北京這座缺水的城市,也終于被南來之水解了燃眉之急。同時,“不能渴了北京人”一句樸實的話,也讓首都人民記住了河南人民的深情厚誼。
鄭州晚報記者 路文兵 文/圖 北京報道
南水“涌進”北京城
12月27日上午,北京晴冷。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終點—團城湖畔,圍滿了等待“南水”進京的人們。眾多北京市民與媒體一起在這里等待見證南水北調中線全線貫通這個歷史時刻。
團城湖,數十年來一直是北京市人民的“大水缸”,是北京水源和供水的重要樞紐,北京城區約65%的居民都在飲用團城湖的水。它既是南水北調中線終點,同時也連通著密云水庫這一重要水源地。兩大水源在此匯集合一,既可將江水配送至各水廠,也可在此將江水反向補充密云水庫。“水來了!”人群里不知道誰喊了一聲,人們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向團城湖畔的明渠渠首,照相機鏡頭紛紛對準了閘門和清泉。
在人們期待的眼光中,跋涉了1000余公里的丹江水在北京地下涵洞潛行80公里后,終于從團城湖明渠渠首露出了真容。
水從涵洞剛出來的時候,水流并不算大,逐漸淹沒明渠里的薄冰。流了15分鐘后,在人群的歡呼聲中,水流越來越大,并能清晰地聽到水流的嘩嘩聲。流水逐漸沖散了明渠里的冰蓋,浮冰打著旋兒一路跟著水流往團城湖而去。
半月以前,隨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閘門緩緩升起,清澈的丹江水噴涌而出。浩浩江水連日來一路北上,穿黃河、跨鐵道、鉆涵洞,跨越了1000多座橋梁、200多條河流,從秀美的山嶺到達廣闊的華北平原,經過近半個月的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了終點站團城湖。一條縱貫南北、蜿蜒千里的碧水長廊自此正式貫通。
伴著嘩啦啦的水聲,“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儀式”在團城湖畔同時舉行。“南水北調工程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南水’到達北京,標志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實現通水目標。”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說。
據悉,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年均將為北京送水10.5億立方米,相當于1/6條黃河的水量。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可增加50多立方米,若以10升桶裝水計算,每人每年可以多喝5000桶水,有效緩解了北京緊張的缺水局面。
“這水跟礦泉水似的”
“甘甜,可口,沒有怪味兒!這水跟礦泉水似的!”
在團城湖畔“南水北調通水”活動現場的桌子上,有從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取來的水,燒開了供大家試喝品嘗,得到市民的交口稱贊。
“很久以前,北京城的水質也還可以,但慢慢的味道就變了。現在大家基本都喝純凈水,自來水那味兒,咳……南水北調通水了,以后在北京也能喝著這么甜的水了,都不用買純凈水喝啦!”北京市民趙先生說。
源源不斷涌進團城湖明渠的水,清澈透明,連渠底的石子也清晰可見。“這水奔襲了1000多公里還如此清澈,看上去就覺得甘洌可口!”
對于涌進北京的江水水質,網絡上曾有人質疑污染嚴重,“到達北京已經不能喝了”。
北京市環保局水和生態環境管理處處長韓永岐表示,從目前監測的數據來看,來到北京的南水都能達到地表水二類標準,符合飲用水標準。而環保部提供的數據也顯示,從上游丹江口出水、流入到河南河北的水,也都符合地表水二類標準。
事實上,北京56萬城南居民已在兩周前就開始“嘗鮮”試通水時的長江水,水質正常,未見污染。
“感謝河南人民的奉獻”
“北京太缺水了,我們盼了好多年的丹江水終于到了北京,現在我們也能喝上甘甜可口的好水了!高興,激動,心情一言難盡!”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假日風情小區的鄭先生一早特地趕過來觀看通水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他說,在他小時候北京城有很多河流,水質也很好,他經常與小伙伴一起下河摸魚捉蝦。但如今北京母親河永定河已經干涸,北京人喝水成了大事,喝上水質甘甜的江水更是夢寐以求的愿望。
為了這一江清水向北流,沿途數省尤其是河南做出了巨大奉獻。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也是工程主要淹沒區和移民安置區,更是河南唯一的移民遷出縣。淅川移民搬遷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歷時半個世紀,先后動遷40萬人,是中國水利移民第一縣。
“不能渴北京人。”91歲的淅川盛灣鎮姚營村的老人這句讓人聽后五味雜陳的話語,代表著河南人民對北方缺水地區的人民最樸實、最真摯的情誼,也讓這道來之不易的清流彌加珍貴。
“干了一輩子的南水北調,我知道北京喝上這口好水真的不容易。俗話說,飲水思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特別感謝河南人民的奉獻和犧牲,尤其是那些因此而搬離故土的移民。沒有他們的付出,我們北京百姓也喝不到這樣的水。每一滴水,都凝聚著豫京兩地人們的情誼,我們會倍感珍惜,善待這來之不易的清泉,珍惜付出巨大犧牲的人們對我們的情誼。”北京市城市規劃院主任工程師張衛紅說。
目前,北京與河南水源地正在開展許多對口支援的項目。據北京市支援合作辦公室調研員楊兆科透露,2014年至2020年間,北京每年將支援河南兩省2.5億元人民幣,用以“保水質、惠民生、促轉型”。
水多了也不會“任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人口僅400萬,如今已經增至2100多萬,僅居民用水就增長了9倍之多。過去10多年間,北京以年均21億方的水資源量,維持著36億方的用水需求。
為了彌補這供水缺口,北京多年來嚴重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北京水務局的數字顯示,與1998年相比,地下水儲量減少了65億立方米,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近1米。
南水北調對北京永續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南水北調來水后,可以有效減少北京地下水的開采,讓地下水休養生息,利用天然降雨慢慢恢復地下水位。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適當用南水北調過來的水補充一下。”
在通水儀式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表示,千里調水,來之不易。北京將滿懷感恩之情,用好、管好寶貴的“南來之水”,全社會仍需“擰緊水龍頭”,全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優化水資源優化配置,引導全社會珍惜節約用好每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