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道外媒稱,由于不斷曝光的食品和產品安全丑聞,再加上今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高了對于買到有缺陷或假冒商品的消費者的賠償力度,打假正在成為中國發展迅猛的職業。
彭博社12月24日發表題為《打假人在中國搜尋假冒鞋和過期食品》的文章稱,許大江(音)每周至少有3天在中國的超市里仔細查看商品。他不是在找便宜貨,而是在挑毛病——過期的、含有禁止添加成分的、外包裝夸大宣傳的或是根本就是冒牌貨的商品都是他的搜尋目標。許大江是一名職業打假人,他靠這個生活。他從顧客變成了顧客的保護者,尋找國內外公司的過錯,然后利用這些過錯向零售商索賠并獲取賠償金。
他說:“不管法律規定有多么嚴格,總會有廠商無視、蔑視法律。這時候,像我這樣的打假人就有用武之地了?!?/p>
由于不斷曝光的食品和產品安全丑聞,再加上今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高了對于買到有缺陷或假冒商品的消費者的賠償力度,打假正在成為中國發展迅猛的職業。法律規定,消費者最高可要求商家作出自己最初所購買的商品或服務價格3倍的賠償。消費者還首次可以提起集體訴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加大了對有意誤導顧客的企業的懲罰力度。
在中國曝出嬰兒配方奶粉和藥品受到污染的丑聞后,中國和國際監管機構一直在嚴厲打擊不良商家。但是消費者仍然對零售商存在著極大的不信任。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說,從2010年到2012年,在中國銷售的劣質商品的價值高達38億元。
商機
中國人大常委會下設的民法室的主任賈東明今年10月在一次記者會上說,如果消費者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消費,那么商家會有更多的收入和利潤,國內需求也會增長。
中國職業打假第一人王海說,新消法讓想要從事打假工作的人看到了商機。1995年,當時正在學習法律的王海在北京購買了后來發現是假貨的索尼耳機。當時中國剛剛出臺消費者保護法,于是王海決定向出售耳機的商場索賠。最終他打贏了這場官司。如今,王海經營著一家擁有200名員工的公司,從事的業務是追蹤假貨并以個人名義索賠,不過更多的時候,公司為在中國運作的企業提供商標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咨詢服務。
王海估計,在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內的大城市中,每個城市都有百人左右的職業打假隊伍。目前對于這一行業的規模還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王海說,職業打假人憑借購買有缺陷產品的經驗,年收入最高能夠達到30萬元,是北京城市平均工資的3倍以上。
打假人還把違反了像禁止虛假宣傳、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食品安全等法律規定的國內外企業作為打擊目標。
追求損害最大化
王海說,打假人把打假既當作職業,也視為公益,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同這一點。中國一家大型國際連鎖超市的負責人說,許多人從事這一行業只是為了賺錢。他提到許多打假人會購買多件過期或偽劣產品,從而盡可能提高索賠金額。
許大江為這種行為辯解,他說多買假冒偽劣商品的目的有兩個:增加賠償數額,防止不知情的消費者購買此類問題產品。許大江在發現并購買了他認為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后,會找到商場經理索賠。如果是像超過保質期這樣的明顯過錯,會當場得到解決,零售商會支付他賠償金。
不斷提高的標準
像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企業表示,它們正不斷提高食品標準并加強監管。家樂福讓消費者可以在店內用智能手機掃碼來檢查商品的保質期和生產源頭。沃爾瑪則為顧客替換問題產品或辦理退款,并且對待打假人的態度與對待普通顧客并無分別,盡管打假者通常希望得到像提高賠償標準這樣的特殊待遇。
“消費明鑒”是中國一家提供獨立的產品評測的網站,該網站的創始人之一費明浩說:“曝光產品存在的問題顯然是件好事。問題在于打假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他建議打假人可以利用打假所得資助倡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計劃。
曾在政府機關工作、如今在重慶從事職業打假工作的葉光說,他預計今后幾年將是職業打假人的“黃金時代”。
他說,中國的相關法律和執法結構正日趨成熟,制造商卻沒有跟上這一步伐。(編譯/李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