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乾清宮”壁毯亮相北京 新華社 圖
“宮毯”是號稱“燕京八絕”的八種北京老傳統工藝之一,與“宮繡”、“宮花”、“宮燈”等一樣,過去都是皇家宮廷用物。直到清王朝快要走向崩潰,這些皇室用物才走進民間。1900年,“宮毯”首次參展法國巴黎世博會,獲得金獎;1904年、1915年,“宮毯”參展美國圣路易斯、巴拿馬世博會,又連連獲獎。
這以后,流落民間的皇家“宮毯”技藝,由民間工藝大師們繼承下來。2005年,北京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博物館展出一張長2.5米、寬1.5米的“盤金絲毯”。毯子通體用黃金線盤結,金光閃閃,九條龍在云端飛舞,再配以水波、吉祥八寶、福壽字紋樣,富麗堂皇,極具皇家氣派,引來觀眾連連驚嘆。
“盤金絲毯”在乾隆年間曾是皇家盤金毯,其技藝已失傳逾百年。從2003年開始,工藝美術大師曹艷紅在北京故宮的協助下,破譯出這種特別的工藝,又由北京地毯五廠工藝美術大師康玉生帶著技術人員耗時一年多,才手工制作完成,前后耗時近三年。
宮廷技師免費授藝
“宮毯”如何從宮廷傳到民間?在民間又是怎樣傳承和發展?77歲的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康玉生及其師傅的從藝受教歷程,恰恰能提供一個范例。
1947年,由于家境貧寒,14歲的康玉生到北京西城德內大街160號聚順成地毯廠學藝,拜師東門派傳人陳子權,開始學習織作京式手工地毯。康玉生說,那時的學徒要“三年零一節”才能出師,也就是說學徒三年,這期間沒有任何工資;另外一節,就是學徒畢業后的第一個農歷年節日,比如出徒時是春節,到端午節期間學徒只領半份工資,另外半份必須孝敬師傅。過了“三年零一節”后,老實本分的康玉生就留在了師傅陳子權的聚順成地毯廠,直至新中國成立。
“我的師傅陳子權,原名陳玉衡,是清末‘宮毯’第一批作坊之一的‘繼長永’的學徒。” 康玉生回憶,“‘宮毯’技藝是通過清廷開辦的傳習所流傳到民間的,傳習所早期的學徒可以說是‘宮毯’由宮廷傳向民間的第一代藝人,我師傅這一輩則應該是第二代‘宮毯’民間藝人。”
康玉生回憶,師傅陳子權曾告訴他,“庚子賠款”后,由于連年戰亂,災民流離失所。為了救濟災民,緩解社會矛盾,1903年,清廷在北京南城廣安門報國寺開辦了第一個地毯傳習所,同時也開辦了刺繡、景泰藍等傳習所,政府招攬災民,由宮廷技師免費教授技藝,管吃管住并負責安排工作。這期間,甚至在清宮里的一些宮女也被組織起來學習各種技藝。
康玉生介紹,當時從傳習所學成出徒后找工作很容易,從宮廷出來的“宮毯”技師以及從傳習所畢業的早期學生在社會上先后創辦了繼長永、繼長恒、興和、勝利等比較有規模的“宮毯”作坊。
門派源自喇嘛傳藝?
經過傳習所階段,“宮毯”技藝不再是宮廷秘密,“宮毯”人才開始流向民間,北京地毯行業從此在民間發展起來。
關于北京地毯傳習所的由來,民間則流傳著另外一種傳說。據說清咸豐年間,有西藏喇嘛進京,向咸豐進貢了一批藏毯,毯子織工精細,顏色鮮艷。咸豐皇帝非常喜歡,于是下令,要西藏喇嘛在北京傳授藏毯技藝。喇嘛便又從西藏帶來兩名徒弟,在朝廷安排下,在北京南城廣安門報國寺設地毯傳習所,招集貧寒子弟,教授織制技術。
由于兩徒弟所傳的織制方法略有不同,而且兩人在報國寺出入分東西兩門,所以后來的北京地毯制作方法就有“東門法”、“西門法”之分。這則傳說在《北平市工商業概況》地毯篇中也有記載。
康玉生也記得,門派之別在后來的北京地毯行業一直存在。地毯從業手藝人被分為三派——東門派、西門派和吉門派。
東門派和西門派也就是后來的北京南城派和北城派,前者使用圓刀,多織薄活兒和仿舊活兒;后者使用方刀,多織厚活兒和活頭活兒。另外還有一個綏遠來的外地師傅,圓刀方刀都使,這被東、西門派所不屑,這個門派徒弟比較少,叫吉門派。
不過,康玉生并不認同喇嘛傳藝的說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的地毯研究所曾進行過考證,西藏喇嘛進京進貢藏毯是有不少記載,卻沒有找到西藏喇嘛進京傳藝的根據。” 康玉生表示,“藏毯與北京地毯無論是從風格、做法、圖案、配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從配色上看,藏毯大紅大黃,而包括北京地毯在內的中原地毯則很講究顏色調和、適中。”但康玉生也認為,藏毯對“宮毯”技藝的形成肯定有影響。
事實上,北京地毯從遼、金、元時代便開始在皇宮里使用。元代的《大元氈記》記載,元代承宗皇帝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工部奉旨在北京青塔寺為皇宮編織地毯。
到了清代,“宮毯”發展更加興盛,工部下面成立織染局,專門監督生產“宮毯”等宮中用品。 織染局有專門的畫圖師、工藝師和一般的編織工匠,通常由畫圖師畫好圖案,再交由工藝師和工匠織毯。有時候,織染局還將宮里畫圖師畫好的圖案傳到青海、西藏或者其他地方,指定各地工匠按照宮廷要求編織地毯,編好后送回皇宮。
宮毯出口曾供不應求
民國后,地毯行業急速發展。據《北平市工商業概況》記載,1916年,北京市的地毯從業者在崇文門外東花市成立了地毯行業商會,其時入會者才70多家。而到了1931年,地毯行業商會會員已增至220多家,從業人員7400人。此時,北京成為中國地毯的重要產區,中國地毯成為重要的出口工藝品之一。
“宮毯”在出口的同時,也頻頻參加各國舉辦的博覽會。1900年,北京地毯在法國巴黎世博會獲得金獎。1904年,美國在圣路易斯舉辦世博會,北京地毯在評比時再次獲獎,由此北京的“宮毯”在國外名聲大振。北京地毯生產一時供不應求,許多從業者開始在天津開辦企業,于是,北京的“宮毯”技藝也傳到天津。1920年代后,甚至上海都有部分企業開始仿制北京地毯供出口。
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1月,公私合營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廠。上世紀80年代,北京地毯行業進入全盛時期。其時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設11個工廠,職工多達5000多人。但也就在這一時期,機制地毯開始大量出現,全手工制作的“宮毯”受到很大影響。進入1990年代后,北京原有的8家國營地毯廠紛紛倒閉,只剩一家老廠堅持織手工地毯,能夠編織手工地毯的技師大量流失。
為了保存“宮毯”技藝,2008年,“宮毯”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國務院又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新華社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