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我的各方面條件都可以,為什么不能錄取我?”復旦世博志愿者工作站內,一名大一新生一臉焦急。站在他對面的解答者,則耐心地向他說明世博會志愿者必須達到18周歲的官方規定。這位解答者,就是復旦團委副書記、復旦世博園區志愿者總協調人高天,一名看似瘦弱卻又十分干練的女生。
高天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復旦中文系三年級博士生,本周,她就將提交自己準備了三年的博士論文。高天用“白天世博,晚上博士”來概括自己現在的生活。
為分發蘋果發愁
“志愿者的志愿者”并不好當。“復旦在世博園區內將有2105個普通志愿者,要分配到13個園區片區,還要結合崗位對志愿者的特殊要求”。最后,高天和同事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信息摸底和配崗的工作。
有的工作則還要為發蘋果發愁。為了保證營養,學校想給每個世博志愿者每天發一個蘋果,但是學校一共有4000多名志愿者,“每人1個蘋果,一天就需要2噸蘋果,兩周就需要近30噸蘋果,那么多蘋果怎么發到每個人的手上?這不僅是體力活,還需要進行事前的詳細策劃”。
兩種身份轉換壓力很大
世博會近在眼前,高天的工作更忙了,每天工作時間幾乎都超過12個小時。而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生,高天又如何準備博士論文?高天用“白天世博,晚上博士”來形容自己兩種身份的轉換。
高天每天晚上工作完回到寢室,就進入到了“博士時間”,埋頭溫書、修改論文,有時間還要加班,凌晨三四點起床繼續與論文“作戰”。“世博和博士兩者思維方式差別實在很大,有時候甚至有種‘分裂’的感覺,我現在面臨的是兩個倒計時,一個是世博倒計時,一個是博士論文提交倒計時,說實話,很緊張很糾結!”
從最早在高中時期擔任上海八運會志愿者,到后來做支教志愿者,奧運會、特奧會志愿者……高天的志愿者之路已經走過了10年。在她眼中,當志愿者是“收獲比付出更多”。
來源:新聞晨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