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3天,上海世界博覽會即將開幕。繼成功的北京奧運會之后,我國將向世界再奉獻一場“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全球的關注點將再次聚焦中國。上海世博會將是中國人民展開公共外交的絕佳機遇,可以幫助世界充分全面了解中國,讓中國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實地展現在世界面前。
全球聚焦上海世博會是因為它有四大吸引力。
首先,是世博會是一個具有上百年傳統的大品牌,它是展示人類文明新成果的盛會。“一切始于世博會”,是一句關于世博會經久不衰的名言。翻開世博會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世界經濟、文化、科技的重大突破和發展史。150多年來,許多新理念、新知識、新文化、新技術、新產品都是在世博會上首次“亮相”,隨后得以普及推廣,從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世博會是一個全球舞臺,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匯聚在一起,展示各自精彩紛呈的文化、科技和產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會極大地促進世界文明的進步。
第二種吸引力是上海世博會是在世界金融危機時期的振奮劑。歷史還記下了世界經濟“大蕭條”陰影下的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吸引了將近2300萬人次與會,直接和間接地提供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鼓舞了人們戰勝危機的勇氣。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前景堪憂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期望能在上海世博會看到助推世界盡早走出金融危機的曙光。
第三種吸引力是上海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意寓“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主題。這個中國建議的主題具有特別的新意。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必由形式,但隨之而來的,世界一些城市日益嚴重的“城市病”也令人頗為擔憂,一個非?,F實而緊迫的問題就是:城市,是讓生活更痛苦;還是讓生活更美好?從目前世界各國建造的展館來看,有關讓城市更美好的智慧讓人大開眼界。
第四種吸引力,也是本屆世博會的特殊的符號——中國因素。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面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成了世界舞臺的一個重要角色?!暗街袊?”或觀賞風景,或品味文化,或尋找潛在商機,“去中國旅游”無疑是參加世博會的一項支柱性的理由。
截至2009年9月23日,已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加上海世博會。龐大和復雜的籌備工作和開幕后6個月的運行過程當中,參展各國的政府之間,一國政府和另一國民間機構之間,各國的非政府組織之間,以及各國民眾之間的談判、交流數不勝數。以上的各種交往形式,除了政府對政府的之外的,都屬于“公共外交”的范疇。由此可以判斷上海世博會必將是一個公共外交的大舞臺。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譯作公眾外交)是國家整體外交的組成部分。交往中各方會從各種角度表達本國國情,說明國家的政策,表現本國文化,和介紹外國公眾對本國有興趣之處和解釋誤解等;公共外交的結果是提高國外公眾對本國的認知,促使國際輿論接近本國的真實;公共外交的實質是信息和觀點的流通;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精英和普通公眾三個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導,社會精英是中堅,普通公眾是基礎。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決定于本國國情,也受制于國際環境,這不僅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軍事環境,也包括國際輿論環境。要讓世界正確認識中國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媒體公正客觀地報道中國,更不能寄希望于他們來填補早已存在的輿論鴻溝。把中國的真實情況介紹出去,首先在于中國人自己的溝通能力。公共外交正是增強這種能力的重要方式。簡言之,中國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務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幫助國外公眾理解中國。
目前預計將有7000萬人參觀世博會,其中有350萬外國人。所以我們說,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后,推進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的又一次歷史機遇。在現代國際交往中,旅游素有“和平的使者、友誼的橋梁、親善的動力”的美譽,這符合公共外交的要求和特性。1967年國際旅游年的口號“使旅游成為和平的護照”,那是一個多么富有哲理的命題。開展國際旅游活動,可以使旅游者加深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了解與理解,消除固有的無知和歧見,促進對社會多元化的認同,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依存。完全可以說,世博會這樣的國際旅游和參觀是實現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和天然渠道。
為了進一步形成人們對世博會的普遍關心的熱烈氣氛,最大限度地爭取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建議:我國各類傳媒,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臺、互聯網和電視臺要再加強關于上海世博會的報道,特別希望中央電視臺第1、第4和3個外語頻道以及英文的中國日報等增加有關上海世博會的專題。
我還建議中國的政府的和民間的旅游機構聯系本屆世博會的主題精心開發世博旅游線路,供游客選擇。旅游資料要適合外國人的需求,對他們講中國的事情要從ABC講起;當然,要徹底避免寫出外國人看不懂的外文;還有,我們以往出版一些旅游指南,裝幀過于豪華,旅游者總是喜歡便宜的、輕便的和看得懂的旅游指南——即使是百萬富翁也不例外。
我特別建議,在世博會期間,信息處理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重要工作,需要訓練有素的發言人及時地說明情況和回答問題。
來源:東方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