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利菲河畔的悠悠清風,穿過千年歷史的巨石拱門,徜徉于圣三一大學的圖書館中。沒有絢爛的燈光效果,也沒有價值連城的古董名畫,亦沒有科技感十足的機械展品,但卻帶給人十足的英倫鄉村風情和穿越千年的獨特體驗,這就是清雅悠然的愛爾蘭國家館。
C片區的“街心公園”
綠油油的草坪、通透的玻璃、樸實的磚墻,相比起對面現代派風格的德國館來,愛爾蘭館更像是個街心公園。愛爾蘭國家館由5個長方體展示區組成,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于不同層面,并通過傾斜的過道相連,而在這些斜坡旁設計者更是匠心獨具地鋪植了翠綠的草坪,加上開放式的過道設計,游客還未步入展館,便能深深地感受到來自愛爾蘭的草原風情。
“我們摒棄了全封閉式的外墻設計,而采用玻璃作為外墻,我們的展館就好比一個街心公園,在這里游客同樣可以一攬周邊的園區景色。”愛爾蘭館工作人員介紹道。展館特地在最高的展廳里安置了一個微型舞臺和巨型屏幕,上演精彩的表演或播放愛爾蘭宣傳片,這樣游客甚至不用進館也能愜意地欣賞到。
巨石陣訴說悠久歷史
清涼的河風、簌簌的落葉和腳下不息的河流,愛爾蘭館把國內最著名的河流———利菲河也搬到了展館內。一進展館,游客就必須通過一條幽靜的長廊,而這條長廊正是運用聲光科技模擬了利菲河畔的美麗景象,腳底下的“河水”甚至會因游客腳步的落下而泛起層層的漣漪。
體驗過了幽靜美麗的利菲河,接著呈現在游客眼前的便是一個個巨大的“石頭拱門”。“巨石陣是愛爾蘭最大的特色之一,它們不知何時形成、從何而來,卻遍布愛爾蘭的草原。”熱情的館方人員指著墻上一幅巨大的巨石陣照片說,在愛爾蘭有大大小小超過400萬塊巨石,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之前。在愛爾蘭,人們把這些石塊稱為“無名石”或“天賜石”。在古代,愛爾蘭農民將這些巨石打碎之后在自己的田地四周砌起磚墻作為分地之用,直到今天這個傳統依然存在,只不過大部分農民寧愿從別處運來磚塊也不愿去破壞這些古老的遺跡。
“除了分地之外,人們也學會了對這些巨石進行藝術化的加工。”工作人員隨后帶著記者來到“巨石拱門”下,其實展館內的“拱門”只是實物的縮小版,而且并非用石頭而是用有機玻璃制成。但這些形狀各異的拱門卻記錄了幾千年來愛爾蘭人民對于這些“天賜之物”的藝術加工過程,從最簡單的堆砌到后來的雕飾與鑿刻,這也是愛爾蘭藝術史的一部分。
到都柏林逛老房子
作為這個西歐島國的最大城市和政治文化中心,都柏林就是愛爾蘭的象征。而愛爾蘭館也著重通過對于這個城市的描述來講述愛爾蘭的文化歷史。展館第三個區域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墻上一幅幅巨大的喬治式建筑。這些只能在影片中才能看到的建筑如今仍遍布都柏林的大街小巷。
據介紹,這些建筑大都具有250年以上的歷史,今天它們中的大部分都仍在使用中,而且并未經過大規模的整修和翻新。“你仔細看看這些建筑,有沒有發現什么有趣的地方?”指著墻上的圖片,工作人員故意賣了個關子。看著記者疑惑的眼神,工作人員揭開了謎底。原來這些通常只有三、四層的建筑窗戶的面積越往上越小,這也是過去歐洲國家等級制度森嚴的明證,底層客廳與主人臥房的窗戶面積一般較大,而仆人們通常住在高層,房屋狹窄而窗戶也十分窄小。
美酒歌舞一個不缺
在最后一個展廳,展館用實物還原了愛爾蘭從古至今的家居生活變遷。從百年前簡陋的鄉村木屋到50年前窄小的單層公寓,從風格簡約的現代民居到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玻璃公寓,簡單的四個場景體現了百年來愛爾蘭人生活方式的轉變與生活質量的提高。而有趣的是一個個造型奇特的蒸餾桶成了愛爾蘭人后院里的必需品。原來,作為世界著名的威士忌產地,釀酒在愛爾蘭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樂于品酒的愛爾蘭人常常在自家后院里釀制威士忌酒。
愛爾蘭有美酒,也有歡快的音樂。出口處,一面大大的多媒體墻展示了該國豐富的文化生活:激情四射的U2樂隊演唱會、“粉絲”眾多的西城男孩、圣帕特里克節上盛大的歡樂巡游……而愛爾蘭館也為游客準備豐富的“文化大餐”,該國國防部管風笛樂隊和圣路易斯愛爾蘭藝術團已先后為世博游客們帶來原汁原味的風笛演奏和踢踏舞表演,而在之后的160天里,更多精彩的演出將在愛爾蘭館的舞臺上迎接各方的游客。
來源:勞動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