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世博一代”的三大印象:個性張揚、競爭意識強、開放
“奧運會、世博會,我們經歷了很多與國家休戚相關的大事,算是幸運的一代。”志愿者邵萌言語間透著自豪。
調查發現,67.1%的受訪公眾認為,今天的青年稱得上中國近百年來最幸運的一代。其中,22.9%的公眾對這一觀點表示“非常同意”,44.2%的受訪者表示“比較同意”。另有23.7%的受訪者認為“一般”,表示“反對”的受訪者僅為9.1%。
“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讓當代青年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這足以使得他們個性張揚。”陸士楨認為。
“改革開放后,中國崛起的社會背景,讓這一代青年骨子里透出自信。如果說‘70后’當志愿者是為了踐行社會責任,‘80后’當志愿者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那么‘90后’當志愿者更多是為了體驗參與的快樂,他們具有更高的道德自覺性。這一代中國青年的成長,預示著中國未來全面崛起的群體擔當。”陸士楨說。
陸士楨也有擔心:“市場經濟以物化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的邏輯對當今青年也有一定影響。這使得部分青年變得過于物質化、現實化。”
此次調查還顯示,當今青年給公眾的三大印象分別是:“個性張揚”(57.1%)、“競爭意識強”(44.8%)、“開放”(40.9%)。此外,當今青年給公眾的更多印象還包括“自信樂觀”(37.6%)、“樂于創新”(35.0%)、“獨立”(33.7%)、“權利意識強”(29.8%)、“務實”(15.7%)。
相對而言,責任感在這一代青年身上體現得最弱。調查發現,只有8.9%的公眾認為當今青年“責任感強”。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當今青年有如此表現?調查顯示,公眾認為近10年來對青年影響最大的社會環境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幫助青年迅速提高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71.5%),其次是“奧運會、世博會的舉辦,給青年創造了在家門口觀察世界的機會”(54.1%),第三是“中國國際地位持續提升,青年自信心相應提高”(47.5%)。
其他影響青年成長的重要因素還有,“出國留學機會越來越多,青年學習先進知識的機會相應增多”(46.0%)、“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程度加深”(36.1%)、“社會經濟持續增長”(28.0%)、“政治保持長期安定”(24.6%)。
提到世博會上的青年,公眾印象最深的是“世博志愿者”
盡管還沒到三伏天,六月中下旬的上海已讓人酷熱難耐,37攝氏度的“桑拿天”時常出現。在世博園挪威館與烏克蘭館之間擔任向導志愿者的邵萌和同伴,在潮水般的游客中顯得并不起眼。
“這個崗位的志愿者其實蠻辛苦的,每天要站很長時間,不停地回答游客幾乎同樣的問題,偶爾還會碰到游客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對于女生來說,身體與心理的考驗都很大。”邵萌說。
志愿者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感動和快樂也時常不期而至。邵萌說:“經常有游客會送給我們飲料和食物。有一次,一位小朋友還一邊問我問題一邊給我扇扇子。每當想起這些瞬間,我都覺得這次志愿者經歷真是畢生難忘。”
據統計,世博會期間共有7萬名園區志愿者、13萬名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和近200萬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活躍在世博園區內外以及城市的各個角落。這一規模已超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
此次調查發現,提到世博會上的青年,公眾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世博志愿者”(59.5%)。其他的印象依次包括“排隊、禮讓等文明意識的養成”(34.6%)、“昂貴品消費”(29.0%)、“敲章族”(27.2%)、“裝殘疾坐輪椅等不文明行為”(24.8%),只有12.6%的受訪公眾表示“不了解”。
陸士楨教授表示,在參觀完世博園后,世博志愿者給她留下的印象非常好。“他們沒有那么光鮮亮麗,很質樸。他們工作很繁瑣,也很辛苦。但是作為普通游客,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