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案例毛細管墻降低室溫
廣東游客王先生大步走入倫敦案例的零碳酒吧,一屁股坐下,長吁一口氣,趕緊點了杯啤酒,再三囑咐“多加冰塊”。當記者告知館內并無空調設備時,他驚訝地瞪大眼睛——“怎么可能?!”
此時正是三伏天的正午時分,零碳酒吧的室內溫度為25℃。作為建在中國的第一棟零二氧化碳排放公共建筑,倫敦零碳館同樣通過提升建筑氣密性、收集太陽能及人體熱等技術來維持“冬暖夏涼”。館內報告廳的溫度為全館最低,實測23℃。工作人員介紹,除了太陽能、風帽通風裝置、黃浦江水的降溫以外,此處還加用了毛細管原理的冷輻射系統,將江水源熱泵制取的低溫水經傳輸系統,直接傳遞到墻面內裝設的模板,就如同毛細管一般讓墻面及室內環境直接降溫。
相類似的是,法國羅阿大區案例的館內一片清涼世界,昨日12時30分的溫度低至21℃。館方同樣向記者提及了江水源熱泵環保技術。簡單而言,就是引來黃浦江的水通過交換循環降溫,此舉能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實,聲稱“夏天不用空調”的數家案例館,不使用的只是通常意義上的空調。據了解,在整片城市最佳實踐區,上海世博會組織方為所有場館都裝設了江水源熱泵。記者在“漢堡之家”地下室的熱泵房里留意到,除了收集地下深達35米處的地源熱泵裝置,房里還有一套江水源回水與供水設備。館方坦言,在人流眾多的世博展期,如僅僅依靠地源熱泵裝置,降溫效果不可能實現如此“清涼一夏”。
顯然,以犧牲環保為代價,并非城市防暑降溫的必經之路。至少,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智慧,已經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積極、有效的思路。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