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方案經過四次大變動,每一次都推倒重來,整個團隊完全換掉,從2005年一直調整到2008年,才算基本確定。”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世博局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回憶:“要把中國館做好,是篇非常大的文章!”
2005年,中國館展示方案初次向社會公開征集,結果不甚理想,全部作廢。季路德介紹,“2006年的主線是‘千年之都’、‘絲綢之路’、‘世紀之初’、‘未來中國’,一條城市發展史,2006年末又全推翻了。”
2006年底,“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主題浮出水面。2007年12月,世博局又一次向國內外公開征集“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概念方案”。2008年對入圍的10個方案篩選、融合、深化,形成初步方案,當年12月23日終獲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通過。中國館館長徐滬濱介紹,中國館主題可用16個字演繹:“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師法自然”。
2009年1月中旬,中國國家館的展示深化設計確定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牽頭。最終,中國館展示被概括為“五個一”,用徐滬濱的話來說,就是“一部影片、一幅畫卷、一片綠色、一次騎乘探秘、一場低碳體驗”。
兩個關鍵詞:“和”與“人”
中華智慧讓世界眼前一亮
在中國館,動態投影版的《清明上河圖》成為最大亮點。
“2008年入圍的10個方案,幾乎一半都有《清明上河圖》,這是共識。”季路德回憶道。負責多媒體《清明上河圖》項目的,是中國館展示設計總監、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建成,他將這面匯總大千世界的墻壁,設計得宛如折疊過的紙,喻示著中國城市歷史長河的一波三折。其間最鮮活、最突出的,是“人”。而其中蘊藏的中國傳統哲學與古代城市化智慧,至今依然有借鑒價值。
從歲月深處駛來的“秦陵一號銅車馬”,也為中國館增色。出土30余年的銅車馬,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整裝出巡”。
秦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透露,光運輸方案就經多方論證:火車太“震”,飛機太“冷”,又無法實現門對門,最終選定汽車押運。西安到上海千余公里,“銅車馬”每一個零件都量身訂制了專用囊匣,并在集卡底盤安裝了氣囊減震裝置……順利抵達后,專家們幾乎哽咽落淚:“這考驗了中國當代文物保存、運輸的實力。”
“和”與“人”,正是中國館關鍵詞。
中國館,努力在用世界通用的語言來表達中國?!啊斚隆钦麄€設計中筆墨最為濃重的一個部分?!敝袊^常務副館長錢之廣表示。
“當下”,透出濃厚的人文關懷。10平方米的“東方魔稻”——綠色超級水稻,俏生生等待收割,體現人口大國對解決全球饑餓問題的杰出貢獻;98幅兒童畫讓人感動于孩子們對未來城市的想象;多媒體短劇《同一屋檐下》,透過窗口觀看公寓樓中9個家庭的有趣互動,澆花的、玩電子游戲的,穿起長衫打中國功夫的;更有大規模低碳展示和實踐,中國館屋頂就是太陽能的大規模集中應用……
各省區市館的展示主題,也彰顯著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多元魅力。太多的精彩,在中國館紛至沓來。
精彩來自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在世博籌辦過程中,胡錦濤總書記先后4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題研究,僅2009年就兩次聽取籌辦工作匯報和中國國家館、主題館展示策劃方案匯報。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更是經過中央政治局會議集體審看、討論。
中國館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