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工作人員在上海世博園將拆除的物品運出。新華社記者 陳飛攝
“在世博會閉幕后的第一天,我們在這里相聚,美好的天氣和美麗的風景見證著世博帶給我們的友誼。”11月1日,德國館政府總代表迪特馬爾·施米茨在后灘公園說。
而在這里一起相聚的卻不僅僅是他們。園區入口,保安、安檢人員依然很早就站在了檢票入園的崗位上;環衛工人一早進園,開始做最后的清掃工作;參展方的工作人員仔細地總結著184天的成績,收拾回程的行囊;撤展人員也開始了他們最為忙碌的工作,收拾、裝箱、搬運,這些飽含著回憶和情感的展品都將離開這里,奔向新的目的地;在寶鋼大舞臺,演出已經結束,但歡樂的歌聲卻還在持續傳揚……
“以前每次入園都看到很多客人,已經習慣了,可是現在園區突然就沒有人了,空蕩蕩的,我心里還很失落。”負責清掃C片區的環衛工人江雪妹說。她還要為世博服務至11月20日,見證了103萬單日客流的熱鬧和舉世矚目,也正在經歷閉館后回歸平淡的園區,像她這樣普通的工作人員將把對世博會的記憶一一封存。
最忙碌的卻還要屬那一抹綠色。他們是世博得以成功、精彩、難忘的保障,他們是數以千萬計的游客平安逛世博最安心的后盾,他們是排隊秩序井然、大客流高速通過的締造者。而今天,在中國館前,他們歡呼雀躍,合影留念,終于不再是背對著園區,而是與它融在了一起。“雖然和以前的大客流相比現在已經輕松了很多,但是我們還是要站好最后一班崗。”仍然堅守在六號門的安檢員對記者表示。
之前排隊長達7小時之久的沙特館門前,工作人員正在井然有序地拆除排隊通道的裝飾花;澳大利亞館燈光依舊,但平時熙熙攘攘的露天酒吧的桌椅已經被整齊地疊放在場館周邊;英國館的“蒲公英”吹散了它的第一根種子,瑞士館的“小太陽”也從幕墻上陸續摘下。很大一部分的展品和建材,都會以循環利用為宗旨,在其他地方再現它們的光彩。
1日下午,施米茨將德國館工作人員身著的部分可降解T恤埋在了后灘公園。“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與世博會正式道別,卻把希望上海更美、更綠的愿望永遠留在這里。”施米茨說。
而向遠方望去,一對鷺鷥在后灘公園悠閑的筑巢,蘆葦迎風輕擺,這5.28平方公里迎來了半年來少有的靜謐。江水依舊穿園而過,一輛輛搬家、拆遷的車輛有序地緩緩開過,仿佛帶領園區以及184天的回憶,駛向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