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交會首日即登臺亮相的“海峽兩岸品牌文化高峰會”上,如何提升福建本土企業品牌的影響力成為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同關注的焦點。高峰會還為獲得首屆“海峽杰出品牌”榮譽的企業進行頒獎,獲獎企業中的福建本土企業備受關注。
閩商品牌的新詮釋
在上臺領獎的福建本土企業負責人中,網龍網絡有限公司的總裁劉路遠是頗為引人注目的一個,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從事高科技產業、熟悉企業的國際化運作模式,他的身上幾乎具備了新一代閩商的典型特質。
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當天的高峰會發言中指出,作為在全球華人商幫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閩商群體,一直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如果說浙商是想了再做,那么閩商可以說是做了再想。閩商更為大膽、敢干。”辜勝阻言簡意賅地概括閩商“愛拼才會贏”的性格,“隨著時代的發展,閩商群體也在逐漸呈現出新特點。”
閩商歷史悠久,至少可以上溯至宋元時期,閩商文化也在時代大潮的淘洗滌蕩中歷久彌新。新一代崛起的知識型閩商不僅秉持了父輩開放和拓展的心態,而且多受過高等教育,從事高科技和企業管理工作。與會者在高峰會的討論中達成共識:閩商的新特點與福建省本土企業當下追求產業升級、跨越發展的需求是相契合的。
共塑海峽杰出品牌
與閩商有著深厚淵源的臺商,近年來不斷加大來閩投資的頻率與力度。對于此種情況,福建品牌文化發展研究會榮譽會長賈錫太認為,以民營經濟為支撐的閩商品牌,應該緊緊把握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良好機遇,打造“品牌經濟”。
“臺資企業、臺資入股的合資企業,在品牌經營運作方面有著一些很好的例子,值得學習。”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名譽會長蔣正華說,“一灣海峽,承載的不再僅僅是鄉愁,更是文化,是商機。”
蔣正華認為,從“海西”到“海峽”,可以為福建企業打造品牌經濟時的視野轉換帶來莫大的啟迪——海西企業可以更多地從加強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的角度來定位發展戰略,共塑海峽杰出品牌。
告別“零和博弈”時代
蔣正華在高峰會上巧妙地解釋了英文“marketing”一詞出現的由來:這代表人們認識到市場不會自己出現,是“做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處于競爭市場中的多方實現共贏成為可能,而不再僅僅是“零和博弈”這一種可能——即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永遠只能為零,一方收益必然意味另一方損失。海峽兩岸的經貿合作應該拋棄“零和博弈”的思想,步入非“零和博弈”時代。
“在市場競爭中,品牌經濟是一個地區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品牌與文化有著再自然不過的聯系。”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說。中國國際名牌協會會長解艾蘭在會上向與會者介紹了多個中國企業品牌成功走向國際的案例之后,最終也得出了“品牌與文化聯系緊密”的結論。
與會專家認為,品牌文化體現著生產者對產品的態度;對消費者來說,品牌則是信用的物化,包括了服務、后勤、物流等一系列的保障。海峽兩岸的企業通過整合資源,統一認識,互鑒有無,將可以共同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打好“品牌戰略”這張牌,實現共贏。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