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實施大開放戰略 逐步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壯大實力 夯實開放的產業基礎
產業是開放型經濟的基礎和支撐。如今,放眼福州,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海峽軟件新城、可門工業園區、福清江陰港區、羅源灣港區……一個個園區、港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帶動一個個項目落地扎根、開花結果,進一步夯實產業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正從量變走向質變。
首看工業。2002年,福州工業總產值1621.37億元,2011年達5873.36億元,為2002年的3.6倍;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9.73%,2011年達237.38%,內涵式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10年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打造了一組響當當的福州工業金色名片:捷聯電子,液晶顯示器全球產量第一;長樂,全國最大的紡織化纖產業基地;福耀玻璃,全國最大的汽車玻璃生產出口基地……2011年,福州已形成3個千億產業集群、4家百億企業,工業結構由“輕”向“重”轉變。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金融中心、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務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都市新型農業以及海洋經濟齊頭并進,福州積蓄起了更大的產業發展能量。
2002年,我市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結構比例為11.73∶47.95∶40.32,而2011年為8.7∶46.5∶44.8。
三次產業比例不斷優化,我市已初步構建起具有省會特征、福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激發活力 構建開放的戰略格局
一年一度的招商盛會——海交會,歷經多年的培育,已成為福州吸納全球資金、開啟世界財富之門的“金鑰匙”。
廣開合作大門,開放讓福州的發展后勁日益增強。埃克森美孚、甲骨文、思科、特易購等在榕投資或設立機構的世界500強企業達87家,中石油、中石化、寶鋼、神華等國企“大腕”競相入榕投資,大批外企、民企紛紛在榕設產業基地、增資擴產……
廣聚各方資源,開放為福州的發展頻添助力。與中青旅、神州數碼、中星微等產業龍頭“牽手”,引進項目、資金、技術;與金融機構密集簽約,為構建海西現代金融中心奠定堅實基礎;與在榕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科技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廣增創新活力,開放為福州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創新國企改革模式,引入華潤等戰略投資者參與國企重組改造、做大做強;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創新資金投入模式,一批重大項目通過BT、BOT等模式加快推進……
10年來,福州市秉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以改革挖潛力、以開放激活力,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開放格局。
沿江向海 打造開放的城市環境
東擴南進、沿江向海,承載著福州人建設濱江濱海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夢想。
從金山新區、鼓山新區,到東部新城、上街大學新區,再到如今正如火如荼建設中的馬尾新城。通過疏解老城、建設新城,2011年福州建成區面積已達232.12平方公里。閩侯、連江、長樂、福清正不斷加快融入中心城區,變郊縣為郊區。
攜手莆田、寧德,實現同城化發展,支持和融入平潭開放開發,構建福州大都市區正從理想變成現實。
向莆鐵路、福廈高鐵、溫福鐵路、機場高速、三環路、繞城高速、灣邊大橋、鼓山大橋……10年來,福州市民已經數不清、記不起究竟有多少條道路、多少座大橋開工、竣工。曾幾何時,交通設施這個制約福州經濟發展的“攔路虎”已成為福州對外開放的優勢所在。
目前,全市高速鐵路、公路、城區8米以上道路總里程分別達到337公里、427公里、870公里,綜合性、立體化交通體系成為福州開放發展的有力支撐。
良好的城市品質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所在。保護修復三坊七巷、閩江夜景燈光工程建設、城區內河綜合整治、“四綠工程”深入實施……著眼建設綠城、花城、水城,福州的城市宜居品質不斷提升,已成為全國最綠的省會城市之一。
良好的發展環境也是建設開放福州的堅強保障。刮起效能風暴、開通網上審批、設立行政服務中心、開展“三服務”活動……10年來,我市以改進機關工作作風為切入點,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用最真誠、最優質的服務為大開放戰略的實施贏得了最大支持和積極效應。(記者 黃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