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梁建勇:建立補償機制 發展低碳經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低碳發展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那么如何通過節能減排與增加海洋碳匯來實現低碳發展呢?帶著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莆田市委書記梁建勇。
對于如何在全省或者全國范圍內建立一種補償機制來鼓勵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梁建勇建議,國家應建立一種環境財政補償,完善環境相關稅收,給予環境保護好的地區稅收優惠。同時,他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盡快推進海洋碳匯的試點工作,建立實驗室。他表示,莆田市非常愿意承擔做實驗室的任務。
梁建勇認為,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時候,作為決策者,應該堅持“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寧可少一點,也要實一點”的做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莆田的發展力求在經濟和生態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通過增加碳的儲存(“加法”)和減少碳的排放(“減法”),實現低碳發展。
梁建勇說,莆田通過大力植樹造林來增碳的容量,而莆田的“減法”則體現在產業布局上,作為海灣城市,莆田沒有大型的鋼鐵廠、煉油廠、水泥廠等重工業,而是集中做一些產業的后道,比如精細化工、鋼鐵的冷軋、鞍鋼的冷軋等。同時,莆田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據統計,目前莆田有3600多家古典工藝家具廠,有幾萬人在畫油畫,產值從2008年的100億元增加到現在的500億元,這個增量無消耗、不污染。
在陸海統籌方面,梁建勇介紹說,莆田這幾年投入大量資金,共蓋了7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達16.5萬噸,使生活污水的排放大大的減少,同時,莆田市委市政府在生態農業發展上提供指導意見,讓農戶盡量少用化肥多用有機肥。
據悉,過去五年,福建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未來,福建還將持續拓展生態優勢。而莆田在過去的五年中也非常注重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問題,莆田過去五年的GDP平均增長排在全省,而空氣質量也連續兩年排在全省首位。
實習編輯: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