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專訪福建留學生同學會秘書長鄭瑜:把留學生工作當做科研
留學生資源是巨大的人才寶藏
“今天,你們喝水的紙杯,就是我們留學生從美國引進的技術專利做的。”鄭瑜說,紙杯的材料用的是玉米粉做的,在龍巖生產的,超過90%可降解。
留學生資源是巨大的人才寶藏。為什么中國百年的拱橋和廊橋至今不塌,而有些地方新建的大橋因為鞭炮或什么原因就倒了?鄭瑜說,福建是著名的僑鄉,留學生同學會不能只是用來聯誼,要進入經濟戰線的主戰場,讓留學生資源為民生和社會建設服務。
當年,單位里和鄭瑜一起出國還有另外兩個人,其中一個當了院士,一個去世了。曾經是研究化學的鄭瑜的人生再次出發,擔當起為國內外留學生服務的工作。出國留學回來的不少人身居要職。雖然年屆古稀,她依然心態陽光,感覺每天都有新收獲。
1960年,中科院院士盧嘉錫任福州大學副校長和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所長。1961年,鄭瑜考上福州大學化學系。盧嘉錫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45年回國后到廈門大學工作。1986年10月,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成立,盧嘉錫是第一屆理事會名譽會長。當時,鄭瑜正在美國西北大學留學。鄭瑜1989年前夕回國,又到了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工作。鄭瑜沒料到,自己后來會專門來處理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的工作,而且樂此不疲。
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最初成立時,會員161名。現在,會員已經有3500多名,會員留學地域遍及五大洲,所學專業涵蓋了科教文衛各門學科,在全省乃至世界各地不斷開拓分會。
從之前每年3萬元的經費,到現在撥給經費40萬元,雖然這些資金用來搞活動還是遠遠不足,但是,福建留學生同學會的會員“眾人拾柴火焰高”,還是把活動做得有聲有色。
在物構所工作時,鄭瑜曾面試招收過一個福安的學生小陳。小陳是山東大學畢業的,在物構所時,鄭瑜對他要求很嚴格。后來,小陳去英國留學,念完博士回來。在英國時,小陳每周給鄭瑜打電話。回福州后,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搞活動,鄭瑜還經常叫他來幫忙照相,大家都很開心。
她很多同學和朋友在國外。她前后去過美國五次,大家一直保留著良好的聯系。鄭瑜去圣地亞哥開國際會議,在國外的同學朋友就張羅著安排她的業余時間相聚。他們甚至把一年的假期串在一起,把鄭瑜去各處的時間計劃好,機票也替她買好,每人輪流招待她。
她經常收獲感動。在波士頓,西北大學的校友28人聚會歡迎她的到來。鄭瑜說自己是以一個阿姨或大姐的身份出國留學,而當年很多人都是小姑娘小伙子。如今,當年的年輕人也都拖家帶口了。聚會時,一對談了七八年戀愛后結婚的年輕人,一定要她當證婚人,讓她見證一段美好時光。在充滿愉悅的氛圍里,她還給一個準備結婚的人剪了個大紅的囍字。
“我的專業是分析化學,研究分子吸收光譜的,分析化學是為人服務的。”鄭瑜說,她大學畢業后在云南做的是理化的研究工作,在以結構化學為主的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她的分子吸收光譜也不是主流部隊。“現在,我依然是綠葉襯紅花,我把留學生工作當做科研來做。我對自己得孩子說,不要怕當綠葉,綠葉也很快樂。”
去年,鄭瑜因參展活動出色,還獲得海交會頒發的4個獎。“同學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和省直機關各部門的關心幫助。”鄭瑜說,因為同學會工作開展出色,省里獎勵了這個社團組織一部商務車。當別的組織表示羨慕時,一個領導說:留學生同學會是朝陽組織,人會越來越多,層次會越來越高。
鄭瑜近古稀之年,面對面時,會讓人誤以為她是四五十歲的人。記者打電話給她時,話筒里傳來清亮的聲音,誤以為對方是二十來歲的女孩在接聽。幾度確認才敢肯定那就是她。
樂而忘憂,這或許是她這片綠葉長青的秘密。在綠葉的葉脈,分明也散發出一股幽香,沁人心鼻。(記者 林長生)
實習編輯: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