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消費典型案例 高價"保健品"出租房里"手工造"
東南網3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香卉輝 通訊員 陳雪芳/文鄧若胥/漫畫)去年一年,你花錢買到的商品和服務還滿意嗎?昨日,廈門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廈門市2014年十大消費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制售假冒保健品、消費時受傷、家具偷梁換柱等,廈門市消保委律師團成員張志瀚律師還對這些案例做出點評,為廣大市民今后的消費提了個醒。
出租房內徒手制假保健品
2014年8月13日,廈門食藥監局聯合廈門市公安局執法人員突擊檢查了章某等人開設的假冒保健食品地下生產窩點,抓獲章某等涉案犯罪嫌疑人,查獲3600盒“西洋參含片”、9655瓶“原參液”、9600板“鐵皮楓斗膠囊”等大量假冒保健食品、包裝材料。
經查實,2014年以來,章某等人在未取得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資質的情況下,以其注冊的廈門仁康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廈門鑫富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仁康藥業(廈門)有限公司為掩護,采購未經檢驗合格的食品顆粒、片劑、口服液等半成品,從外地購進定制的假冒他人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的保健食品外包裝盒、標簽、說明書等包裝材料。
在湖里區城鄉結合部的出租房內,他們雇傭人員在不具備食品生產基本衛生條件的情況下,采取純手工裝填、包裝等方式生產“西洋參含片”、“原參液”、“鐵皮楓斗膠囊”等假冒保健食品,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章某等人將其生產的假冒保健食品通過物流銷往外地多省市,涉案金額達500余萬元,已移送公安機關立案處理。
律師點評:衛生部對保健食品實行審批制度。本案中章某等人在未取得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資質的情況下,組織生產大量假冒保健食品,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涉案金額達500余萬元。其行為已經觸犯刑法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女子拔罐被燒傷,獲賠14.5萬元
2014年10月6日,家住翔安馬巷的消費者洪女士到福建煌家健身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經營的“煌家養生會所”接受足浴拔罐等服務,因技師不慎將罐內酒精溢出,致使洪女士后背和面部多處燒傷送醫,出院后雙方因為賠償金額爭議太大,未能達成協議。嘉蓮工商所迅速啟動訴調對接機制,邀請思明法院蓮前法庭共同參與調處。經多次調解,最終由商家賠償洪女士145000元。
律師點評:本案在訴調對接機制啟動后,法院法律專業資源的介入使得本案的障礙迎刃而解,促使雙方從理性的角度重新審視各自的訴求,減少雙方意見的差距與鴻溝,從而達成調解,有效化解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