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大學生在查看用人信息。記者劉軍喜攝
原標題:崗位減少 要求提高——廣東2015年新春招聘釋放新信號
新華網廣州3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黃浩苑)作為用工大省,“用工荒”“招工難”是多年來廣東開春后用工市場的固定“戲目”。但今年,人力市場供求天平開始傾斜,企業用工規模在縮小、新增崗位在減少,同時對求職者學歷要求提高、漲薪幅度收窄。人才市場釋放出“用工荒”逆轉的信號。
廣州一場招聘會提供崗位數從3000多個下降至1000多個
最近召開的廣州市首場促進異地務工人員就業招聘會,與往年相比,出現了反常的“冷清”,進場招聘的企業從2013年的80多家下降至50多家,提供崗位數從3000多個下降至1000多個。企業招工“降溫”明顯。
連續三年在廣州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的廣州王府井(600859,股吧)百貨今年只招保安和司機,而去年的招聘計劃有文員、營業員、收銀員、保潔、保安等多個工種。其管理主管樊秋菊解釋說,主觀原因是企業提高了待遇留得住人,客觀來講也有大環境不好的原因。
據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監測,經濟增速放緩對新增崗位的影響已開始顯現,2014年廣東省城鎮新增就業同比下降4.9萬人。
雖然珠三角9市仍在密集舉行近千場“南粵春暖”“春風行動”招聘會,但與往年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企業用工需求在減少。據珠海市人社局局長李偉輝介紹,珠海市人才市場供求平衡,沒有出現“用工荒”現象,尤其是重點企業用工大戶格力電器(000651,股吧)、長隆、賽納等員工節后返崗率在98%以上。求人倍率為1.18,同比下降1.84%。
根據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對廣州市404家不同規模企業的調查,30.69%的企業表示2015年將擴大用工規模,比2014年下降0.9%。60.64%的企業表示維持2014年用工規模,比2014年同期下降1.63%。8.66%企業要縮小用工規模,占比將近1成,而2014年只有6.13%企業有減員意向。總計崗位減少數量近現有用工規模的兩成。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認為,由于企業升級轉型以及經濟增速放緩,用工規模開始縮小,新增崗位數量規模明顯下降,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釋放出預期的潛力,對就業的吸納作用減弱。加上企業由于成本壓力加大,招聘意愿下降。
要求“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明顯增加 “揾食艱難”開始顯現
經歷多年“用工荒”之后,人力市場供求天平開始傾斜,“揾食艱難”這句粵語中形容謀生不易的話,在招聘會上被許多受訪的求職者一再提及。在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過去招工條件中“無學歷要求”最為常見,現在要求“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明顯增加。
來自四川廣元的33歲的王鳳琴想競聘質檢員或者是庫工,但三四家企業都婉拒了她。“我只上到初中就出來打工了,也沒有資格證,不符合條件。”她說。
隨著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升,廣東省就業從以往依靠制造業的“工業吸聚”,轉向了以現代服務業吸納為主的“服務消化”。尤其是,技術更新取代了崗位需求。如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計劃,每更新20萬元機器可減少4.5人,2015年東莞預計可減少普工需求約4萬人。
現有勞動者素質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是“就業難”的另一個原因。廣州海珠區一家2014年新成立的外貿公司,計劃招收10名外貿服務專員,開場不到半小時就收到十幾份簡歷,其總經理蔡先生直接用“汕頭腔”英語面試,幾乎無人符合條件。
“我也沒上大學,英語都是做生意實戰練出來的,來投簡歷的大專生英語還不如我。雖然都有四級證書,但是聽不懂、說不出,怎么跟客戶交流?怎么跟單?”他說。
廣東勞動學會副會長羅明忠認為,在企業加速升級轉型和經濟增速下行雙重壓力下,勞動力的就業能力與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更突出,2015年的就業壓力明顯上升。
應對用工市場“新常態”
針對用工市場的新變化,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
——創新政府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廣東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魏建文認為,當前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仍以傳統就業模式為基礎設計,公共就業服務也以提供現場求職招聘為主要形式,現有就業政策體系、就業服務能力、手段等與新常態下的創業、就業模式和日益多元化的就業需求不相適應。政府亟需探索完善新一輪技術變革與促進就業緊密結合的新模式、新途徑。
——進一步激發創業活力。專家認為,隨著簡政放權、減少市場干預等一系列釋放改革紅利措施的出臺,有力地支持了服務業、“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家庭就業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創業主體由以往的精英階層向大眾階層擴展,帶動大量就業。相關部門應抓緊審定并全面實施新一輪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更好地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羅明忠等專家建議,全面推進實行不分戶籍、終身培訓的均等化勞動力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瞄準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產業體系,重點引導緊缺工種培訓和高端工種培訓,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