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海口騎樓老街修繕成果通報會在海口南洋騎樓老街文化展示館召開。歷時半年的海口騎樓老街博愛北、水巷口街景廓整治工程與騎樓集散廣場建設完工,挖掘出60多個“老字號”,展現海口老街樣貌。
據了解,海口騎樓老街博愛北、水巷口街景街廓整治工程于2014年8月開工,工程包括博愛北路,水巷口南側部分建筑,施工內容包括騎樓建筑立面修繕、“老字號”挖掘,沿街景觀、街道設施完善等。
海口騎樓老街見證了海口從小城鎮發展成為繁華都市的歷史過程,騎樓街區里匯集了眾多的“老字號”,這些商號的恢復工作對還原老街歷史風貌有著重要意義。自2014年8月博愛北路“老字號”挖掘工作開始至今,已陸續挖掘出60多個“老字號”。“選辦環球布疋雜貨總行”、“聚合號”、“正興選鋪”、“德興布廠”、“會文書局”等“老字號”重見天日。目前有關部門正對老字號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深入挖掘整理。
總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的騎樓集散廣場也在進行最后的裝修,該廣場商業面積16000平方米,分為餐飲區和酒店區,其中餐飲區包括休閑餐飲、文化美食和精品餐飲三個大類,將有眾多本土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東南亞特色店鋪入駐。
騎樓老街修繕方案設計團隊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筑系主任常青介紹,對中山路、博愛北路修繕分別代表了國際上在修繕實踐當中的兩個傾向,中山路模式的傾向“整舊如初”是對最初色彩的一種嘗試,試圖恢復到騎樓出現之初呈現的形態,而博愛北路的傾向“整舊如舊”是對騎樓上一次修繕后的形態,以此體現歷史的變化,展現滄桑感。
據材料及修復專家,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實驗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介紹,博愛北路騎樓在歷史上不是整齊劃一的顏色,而是多彩的,每棟樓顏色都不一樣,通過剝離的方法騎樓的原始面貌得到了恢復。中山路進行選擇性剝離,在有依據的基礎上盡可能修復,沒有依據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騎樓修繕要有三個原則,修舊如故、減少干預、賦予其生命,修繕是為了把建筑的生命延續下去,使價值得到提升。”
據海口市騎樓辦副主任、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愛華介紹,海口修復騎樓老街綜合整治項目于2010年8月開工,總投資5.5億元。項目總體規劃范圍為,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的圍合部分,地塊總面積為121.3公頃。項目啟動示范區范圍包括,新華北路、長堤路、水巷口、博愛北路、解放東路圍合區,占地面積約13.37公頃。
海口修復騎樓老街綜合整治項目啟動示范區已列入國家2014年度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國家歷史文化名街專家組高度贊揚了海口騎樓老街的保護開發工作,將其經驗定義為“海口騎樓模式”,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同盟年會活動將于今年在海口騎樓老街舉辦。
據悉,海口騎樓老街作為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筑,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隨著海口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活躍于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華僑將南洋的建筑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騎樓老街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2009年6月,騎樓老街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記者 曾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