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中)參加香港中華工商總會的一個重要活動,蔡冠深(左)在一旁耐心解釋。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香港社會發生不少變化,作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的蔡冠深認為,香港的最大優勢就是“一國兩制”,新機遇也隨著國家的發展源源而來,港人切勿妄自菲薄,而是應該把握機會善加利用。追溯走過的十五年,蔡冠深感到高興的是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在不斷增進,對中國人身份自豪感持續上升。
近年,外界一度有一種聲音,認為隨著廣東等內地沿海省市的崛起,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成功轉型,香港的優勢正逐漸弱化。對此,蔡冠深并不同意,開玩笑地稱自己為香港的“good salesman”(優秀銷售人員)的蔡冠深認為,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看,一方面應承認廣東的高速發展與新加坡的后來居上,對比香港近年未見那么明顯的進步,著實值得政府及各界反思,但另一方面,他強調,香港有獨特優勢,而且優勢還很多。
多元社會助平衡發展
蔡冠深說,多元社會本身就是一種成功。有了不同界別、群體的不同聲音和訴求,才保障了社會平衡、自由地發展,如香港連續十八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即可見一斑。此外,由于香港堅守行政、立法和司法獨立,充分保障了社會的廉潔。
他強調說:“廣東的經濟快速發展,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在兼顧社會平衡等方面是成功的,同樣可供他們參考。”他不贊成香港人看到其他地區追上來就妄自菲薄,呼吁港人將精力放在正確定位和利用優勢上不斷尋求新的發展。
蔡冠深認為,香港最大優勢就是“一國兩制”,他指出,回歸十五年來,背靠祖國的香港成為國家發展“引進來”的橋頭堡,引入資金、人才和管理辦法,幫助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單是廣東省就有很多工廠是香港企業辦的。這也為國家的改革開放貢獻一分心力。他并強調,由于是“一國”,因此國家的整體發展成果,香港也可分一杯羹。
“十二五”加強香港金融地位
更詳細地來看,蔡冠深強調,香港與北京、上海一樣都是內地的一個城市,因此國家的龐大市場和空間是共享的,此外,香港依然采用資本主義制度,是國際金融中心,這是獨特的優勢。由于背靠祖國,國家“十二五”規劃才可能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增添新的內涵——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財富管理中心,這直接使香港得以在集資額方面,連續多年在全球占據前列,而對香港有集資貢獻的,不少是內地企業。這些都是“一國兩制”下才能實現的。
“一國兩制”下,隨著內地與香港在各領域的合作深化,早已超越了地理的概念而不斷延伸,人心亦在慢慢回歸,蔡冠深稱此過程是自發的,他舉例說,回歸前,大家對“一國兩制”心存疑問,不知是否可行。但從現在的情況看,一切都是多慮了。再比如,很多人在回歸前都沒有去過內地,現在每年回內地旅游的港人一年比一年多。然而在兩地融合過程中,不免產生一些問題,比如“雙非”就引發社會爭論和不滿聲音。對此,蔡冠深認為大家對這問題要平心靜氣,互相包容。
以包容心達致融合
蔡冠深還特別指出,自由行為香港旅游業、零售業及相關服務行業帶來了巨大利益,為原本因非典引發的經濟蕭條帶來繁榮和生機,這點不應該忘記。由于兩地存在文化差異,內地游客的一些行為習慣的確與香港有落差,這與他們生活環境有關,可以理解。他指出,好的就要,不好的就不要,這樣是不行的。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需要辯證地看問題。
蔡冠深語重心長地說:“何謂國家?一國,就是一個家!”試問家人之間會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嗎?他認為,只要港人和內地同胞都懷著積極而包容的心態,不斷溝通,加深彼此的認識,就一定能達至融合。
來源:人民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