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在漢陽區委報告廳做了主題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狀及位置服務發展趨勢和技術發展”的專題報告,為即將于下月在漢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預熱。
劉經南院士以中國古代導航技術應用產品指南車、指南針開篇,介紹了我國導航文化歷史,并就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工作原理和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做重點講解。
劉院士介紹,衛星定位原理即為勾股定理,就理論而言,基于三顆衛星,但由于地面鐘與衛星鐘之間存在時間偏差,因此衛星定位一般需要至少四顆衛星,才能獲得目標的時間與空間信息。
劉院士還指出,目前,北斗導航系統標準服務精度為10m,但很多運用提出更高要求,北斗通過建立增強系統,可以提供由于2m精度的服務技術。目前,北斗系統已在科學研究、金融、電力、通信、海洋漁業、地震救災、水資源監測、國防、氣象、工程技術、大型建筑變形監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劉院士在報告中說,相對GPS, 北斗系統能在保證全球精確度的、可用度的前提下,確保亞太區域高精度、高可用度,保證了我國及亞太周邊地區的安全保障優勢。同時,北斗系統在亞太地區具有地基增強系統、天基增強系統一體化設計,并具有短信息通信功能,服務優勢突出。北斗系統預計2020年開啟全球服務。
相關資料:
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是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全、層次最高、最具代表性的衛星導航領域制度性的學術交流會議,被ICG確定為國際三大衛星導航學術會議之一,是國際衛星導航領域的大型交流平臺。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將于2013年5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武漢召開,主題為“北斗應用—機遇與挑戰”。
劉經南,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3年出生,畢業于武漢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198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應用、軟件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特別是在GNSS技術應用和工程領域成就顯著。
(記者 李博 通訊員 高柯夫 吳江龍)
實習編輯: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