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博覽會上,觀眾觀看有機蔬菜。吳長青/CFP
● 一些認證機構管理混亂,產品的環評報告由剛畢業的無資質的學生完成
● 面對有機產品的高利潤,不少企業開始打起歪主意,認證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都能造假
如今,“有機食品”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普通蔬菜米面等食品貼上“有機”標簽,身價即刻增長5到10倍。然而,消費者花大價錢買來的這種“貴族食品”,有的卻存“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據了解,農產品分為普通、無公害、綠色、有機4個等級,有機食品認證是食品質量認證的最高級別,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對土壤、空氣、水等環境質量都有很高的要求。
然而,《法制日報》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調查發現,原本代表著農產品供應方面最高級別的有機食品認證,在利益驅動下日漸形同虛設,一些認證機構在給企業辦理有機食品認證時,將嚴格的審查程序變為了“交錢拿證”。
選購有機食品如霧里看花
5月30日,常在超市買菜的烏魯木齊市市民劉霞面對15元1公斤的“有機”娃娃菜、22元1公斤的“有機”彩椒、14.8元1公斤的“有機”黃瓜,猶豫許久,最終拿了1袋“有機”青菜、一盒“有機”雞蛋和一袋“有機”大米放進購物車。
“選擇有機食品挺難的?!奔易豸斈君R市南湖路的蔡發啟告訴記者,對他們這樣的普通家庭而言,有機食品無異于“貴族食品”。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有機的、綠色的、無公害的,總之就是太貴了?!辈贪l啟說,那些有機的菜、蛋、米、面和普通的相比,到底好在哪里,還真說不清楚。
記者在超市隨機采訪的其他幾名消費者也同樣表示并不知道何為“有機”,并表示疑慮:這些“貴族蔬菜”是否貨真價實?
消費者的疑慮不無道理?!队袡C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規定,有機產品的生產廠家想要獲得有機認證,必須經過相關的審批機構審批合格,獲得了有機認證之后,且在出售的每個產品上面貼上國家統一的有機認證標簽和認證機構的標志。但《法制日報》記者在烏魯木齊市幾家大型商超走訪后發現,有機產品普遍存在標識不清的問題。
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附近一家超市的副食品區,記者注意到,標有“有機”字樣的產品外包裝上,有的只標注了公司的名稱和一個電話;在友好路的一家超市,一款“售罄”的“有機”大米價位達到每10公斤八九十元,而負責這一區域的售貨員則完全不知道這種大米的任何信息,甚至連品牌名稱也不清楚。
據了解,區別有機、綠色或者無公害產品,除了看產品是否貼有“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綠色圓形標簽外,有機食品的外包裝上還必須顯示有機產品的標識、產地、地址、電話等相關信息。根據規定,有機食品認證標志有效期為1年,但記者發現,“精明”的商家普遍沒有注明認證的時間。
如此“有機食品”,到底是怎樣獲得認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