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 劉紀鵬
和訊網消息 6月25日,由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與和訊網聯合主辦、東風風行戰略支持的“2011年第三屆中國(深圳)創業板高峰論壇”在深圳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以“創新發展新動力”為主題,深交所總經理助理周健男、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教授白剛等業界、學界知名人士均出席了論壇,并發表了精彩演講。
劉紀鵬在論壇上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創業板高成長、高科技的概念并沒有得到滿足,同時還造成了不合理的高市盈率、超募等現象,甚至伴隨著當前的創業板市場持續低迷。
正是創業板面臨存在的諸多問題,劉紀鵬認為,其帶來了三大危害。首先它創業板制造了中國股市的泡沫和繁榮的假象,例如70倍市盈率的公司有233家,創業板給人的印象是越漲風險越低。其次,創業板創業者走入畸渠,創業家不去創業,現在他們都發現原來賣種牛概念的錢來的更快。再次,危害了后續上創業板的企業。
以下是現場文字實錄:
劉紀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來參加和訊網在深圳舉辦的第三屆創業板高峰論壇,剛才劍峰說感謝大家,郭美美事件鬧這么大,大家還來聽,大家好象反應都不強烈,股市跌成這樣了,誰還關心郭美美啊,如果我要是說感謝,中國股市跌成這樣,大家還這么有信心來這里聽我們的演講,這是應該感謝的,它表達的是中國股民的堅強,和深圳人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厚望。
本來會議主辦方希望我講的題目是創業板的新動力和反思,但我剛才發現主持人說希望我談一談創業板的創富能力和社會責任,我想這兩個題目可能都意味著希望我要講點兒實話,盡管剛才亞非主任、健男助理對創業板的發展表達了深圳市和深交所希望能聽到各方意見。其實說實在的,今天的創業板再不反思就沒有動力,今天的創業板根本沒有達到最初我們創立創業板的目的——為中小企業融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十個月以前,資本市場上有兩件創新大事,一個是創業板,一個是股指期貨,事前大家對創業板最放心,因為根據中國國情,深交所在當時主板頻發,創業板不能開通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條從中小板到創業板符合國情之路,從門檻不低的小板到逐步降低的創業板,但股指期貨大家卻很擔心,從今天的效果來看,結果完全相反,股指期貨相對平穩,而創業板大家的批評聲不斷。
今天我的發言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跟大家說點兒心里話:一是對創業板現象的認識,二是對當前創業板存在的問題危害的明晰,三是創業板存在問題的程度,四是我認為的解決對策。
從現象上看,233家,剛才健男介紹的數字非常詳實,從募集的資金情況,如果按233家算,每個企業放大膽的說,是平均每家募2.5億,實際募7.5億,每家超過5個億,合計計劃募集587億,實際募集了1726億,超募資金接近1150億。前面上市的企業在募集資金上獲得了驕人的業績,所以富翁也造成了,在造富方面,233個企業,億萬級富翁有717個,十億級富翁有106個。
從成長性上看,好象高成長、高科技的概念并沒有滿足,深交所四百多個企業,去年利潤增長42%,中小板33%、創業板是31%,平均從利潤的增長看,它們上市前報的利潤,這個門檻很不低,每年利潤0.52元,去年是0.67元,但0.67元如果扣除他們超募的5個億的資金,所帶來的資金收益,我就按8%算,也是4000萬,這233家企業的平均股本是9872萬股,4000萬的利潤,給它們帶來的利潤是0.42元,0.67元-0.42元,我想它們的實際增長可能也不過0.3元。但是0.67元的利潤,他光吃超募資金的利息就可以了。
我們在看到這些天花板的數字之后,也要看到二級市場的情況,發行價格34元,到現在二級市場平均的價格是22元,去年5月1日創業板指數1000點正式啟動,今天是790多點,什么概念呢?深成指也是1000點啟動,今天是12000點,這個市場是什么情況?顯然它表達的是大股東的造富和巨富,和二級市場股民的普遍虧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券商在這233家當中還不算是主流,手續費的收取越來越高,從2009年每個企業收取手續費3900萬,到現在是4800萬,今年一季度每個上市的創業板企業收走了5900萬,手續費百分之八點幾,如果再加上直投呢?這些可惡的(還是可愛的)券商,不讓我事先以8倍左右的市盈率進去,我不給你保薦,你一上市就翻十倍,這個制度合理嗎?國外有這樣的現象嗎?233個企業連續以將近70倍的市盈率發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一個天花板?是什么指導思想培育出了這樣的天花板?
當然,另一種現象就是今年1月份以來上了80家,平均市盈率降到三十幾倍,最近幾家已經陸續出現發行失敗或中止發行,而且上市的80家企業當日破發占33%,到現在二級市場破發,是11%。整個創業板233家,到現在有112家破發。這些現象我們也確實要考慮一個問題,合理嗎?是不是從天花板到地板合理,還是潛藏著更大的危機?
中國的資本市場今天出現這樣的持續低迷,美國道瓊斯又回到一萬多點,金磚四國也都上漲了1-2倍,為什么我們的股市從09年底到2010年年底反跌了400多點,今天還在下跌,說昨天反彈大家開始高興,但更多人開始憂慮,有人說是黨的90歲生日到來,大家為了體現對黨的熱愛,所以昨天拉一下,深圳人不僅熱愛股市,也熱愛黨,又紅又專。但是真正是這樣嗎?股市起來了嗎?我們今天應該分析到底導致股市下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商賺了160多億,股民賠了180多億,有四個原因,國際的原因、中國宏觀形勢的原因、上海公司質量的原因以及政策的原因。
國際的原因,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是好事,只不過中國領導為了體現儒雅的東方風范不敢趁人之危,說美國一天天弱下去對我們是好事,我們總是談拯救美國,把我們三萬億儲備當中的45%都拿去買美國國債,但實際上全世界都知道這兩年中國是最大的受益,宏觀形勢差嗎?每年10%的速度遞增,盡管我們今天有點兒擔心,但今天中國的宏觀形勢依然向好,明天也不一定就向壞,上市公司質量也不差,我們去年居然上市公司業績增長30%多,稅后利潤四五毛錢。今年上半年再次增長32%以上,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全部功能都喪失了?晴雨表?你不是。價格發現?你也不是。這樣一個好的市場居然市盈率能跌到兩市17倍,滬深300是13.5倍,這跟人到更年渾身是病的美國差不多了,有些人還要引入國際板,還要向美國學習,你的成長性是它的多少倍?5倍、10倍,為什么總拿它當樣板來比我們呢?你光想擴大融資,你沒有積極的股市政策,不把股市培育起來,這個市場最終不會成為你擴大的主戰場,而沒有它,直接融資就是空話,中國的金融系統就存在著嚴重的風險,所以我說最后一個原因是政策,就像資本市場總是把融資難的問題、困難的原因歸結到美國次貸危機一樣。
貨幣政策的問題很多,但資本市場自己反思過嗎?我們自己存在問題,既然大家希望我講真話,我就想談一談對資本市場制度性傷害的反思。這個話很重,但愛之深恨之切,因為現在種種問題產生的危害,我想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誤導了我們的領導和決策,以為這個市場很有錢,以為這個市場仍然泡沫過大,你看看創業板,搶都搶不到,這幾年以來我們沒有推出積極的扶持政策,而是一味的融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業板是制造中國股市泡沫和繁榮的假象,我們的領導很單純,它就認為市場漲起來了,越漲風險越低,似乎不會爆發風險和危機,而創業板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你看,70倍的市盈率,233家。
二、誤導了創業者走入畸渠,創業家不去創業,現在他們都發現原來賣種牛概念的錢來的更快,因為種牛繁殖的快,所以每發行一完成,平均34元,33元都進了資本公積金,而我們的創業板233家企業,221家都是家族公司,平均持股55%(發行前55%,發行后45%),33元一進去,從總額上50%左右的錢就劃歸他們了。在這種其他下,我們的創業者現在發現一個更賺錢的機會了,原來搞科技來錢快。
另外一個是誤導社會風氣,大家都上創業板,因為它給你帶來的財富是百倍、十倍,這這塊成為我們不提倡的致富途徑,中國的資本市場需不需要公平正義,如果大家不把“蛋糕”做大,誰拿到就能成為億萬富翁,那資本市場是否也要反思,你傷害的是誰?所有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包括社會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原來就是這樣掙錢的,帶來的不是一系列制度創新,而是一系列制度誤區。
除了這些傷害,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患,這就是資本市場,二級市場壓力以及套現,現在上市一個企業,一年以后75%的股份就解禁,剛才健男已經介紹了,有各種手段解禁,連馬云也以生活需要為由減持三百萬,三百萬就拿走了九千萬。富人就是不一樣,我們股民別說掙九千萬了,掙九十萬都很難。
到2012年10月份,創業板三年解禁的大股東就開始登場了,他們都是家族企業,獨立董事都是他們家聘的,董事會利用資本全流通可以高拋低吸,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治理結構也存在著隱患,二級市場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今天創業板的問題呢?本來它是一條龍,但我今天怎么看它都像一個跳蚤,所以還危害了后續上創業板的企業,今后再上還能發出去嗎?會是什么情況?我們本來一年至少推三百家,現在一年九個月過去了,才233家,原因是什么呢?精品上市,精品上市只能一次推兩三家,個股還要詢價,證監會說“我們5+2、白+黑,我們拼命的工作,已經到極限了”,我也很心疼他們,你們干嘛這么拼,你拿這么少的工資,又這么大的工作量,到底拼的是什么呀?所以發行制度的不合理才是關鍵問題,一會兒是綠鞋,一會兒是紅鞋,不知道哪天就來個繡花鞋了。
它想市場化,但它連審批制都不如,審批制還能找到責任人,我們現在找誰?保薦人只拿人,承銷商不擔風險,發審委也不體現責任,只有二級市場的股民,你還要投資者風險自負,這不是最壞的嗎?這邊還要搞各種詢價,你把規模卡住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所以今天跌到地板上,背后的隱憂我們不可放松警惕,這不是可喜的現象,后續大部隊有可能耽誤,本來我們應該上1700個企業,但總量沒有變,今天培育出什么來了?家族企業一股獨大,沒有進行制度反思,社會責任何在?
四、對策。
第一個對策是發行制度提了這么多年,為什么總不成功?原因是審批者不愿意丟棄權力,你光去想,你說搞儲價、紅鞋、綠鞋,光從技術上套西方的方式是不行的,要從根本上解決,第一句話叫堅持監審分離,監和審不分當然不好。第二句話是取消發審委,有什么用?有一家南方的企業,金融的負責人對我說“233家,我們這兒上了6個,為什么呢?我們第一個創業板企業打開了通道(我也不知道什么叫通道),后續五個都有他把中介機構審查的各個環節解決了”,我說“那他風格還挺高,為地方做貢獻,他得到什么了呢?他說“它什么都不要,這家公司的大股東只要股權,因為他改行當PE了。
交易所應該在第一線,你承擔著責任,證監會監管,交易所出問題就罰交易所,要把責任落實到保薦人和承銷商這兒,所以我提的第二點改革是要建立保薦人和承銷人的評級制度,保薦人拿著二百萬的資金干什么?保薦人應該分為四個等級。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負責,只有人體現權力,這不是比審批最壞?
落實到保薦人的個人頭上,A級的,可以為投資人評級,B級的,你出了問題,我就限制你保薦數量,如果出現嚴重偏差,甚至有些虛假的,那就要暫停你的保薦人資格一年,你不是要拿兩百萬嗎?不讓你拿,嚴重就立刻吊銷保薦人資格,這樣責任就非常明確,你不出問題,我們大家都認你,你出了問題,我們就限制你,要雙管齊發,在這兩點能夠解決的前提下,才抓住了中國發行制度改革的本質,要圍繞著今天打著天花板到地板,偽市場化,其實背后行政壟斷審批,至于市盈率,今天我們也很擔心會不會以后發不出去越來越多,我們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問題,否則我們還要證監會干什么?現在不是有句時髦的話嗎?過去有點兒影響力的人都去搞投行,后來都去搞基金管理公司,今天又都去搞PE,PE掙錢很快,因為你有關系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想公募基金里面的王亞偉是講真話的,他在深圳都講了對這種創業板打著偽市場情況下的行政壟斷審批進行了審判,我作為經濟學家要向他學習,其實我也覺得他那幾句話是學我原來的文章的,學習大無畏的精神,敢說真話,其中他也講到一點,除了詢價改革,我們可以一次三到五十家,對于創業板來說,應該30倍左右的市盈率是合理的。在這個過程中,只能給少數有XXX的人暴富創造了條件,用最糟糕的制度,進行著市場化重新分配,這樣一個制度,無論在公平上還是在效率上,對中國資本市場構成的制度性傷害都是深遠的。當然,不僅對后續創業板企業,對后續新三板、國際板同樣如此,當然,它對國際板的意義我倒是挺高興的,這可能是創業板今天的唯一可取之處。謝謝大家!
來源:和訊網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