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對外部環境太過擔憂
歐美經濟不振對中國GDP影響有多大?
“不必對外部環境惡化太過擔憂,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更多來自內需。”連平說,目前出口放緩對GDP的影響有限,因為歐債危機還有救,最近G20財長會議透露出減免希臘債務、對銀行注資等積極的信息,如今,爆發2008年雷曼兄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經濟出現雪崩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歐美對中國出口影響的因素在變小。同時,我國這幾年積極發展內需,推動進口,外貿順差在減少。2007年我國外貿順差占GDP的7.5%,這幾年經過調整,現在下降到3.35%,這個指標說明,外部環境對我國GDP的影響在變小,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動力來自內需。
中國外貿進口的增速一直在提高。據盛來運介紹,今年以來,尤其在三季度,中國貨物進口的增長速度要大于出口的增長速度,要高于3個百分點左右。一方面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內需動力還比較強,另一方面,這是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復蘇做出的貢獻在繼續增加。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尹翔碩對本報記者說,誰也說不準歐美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若真的探底,將對我國經濟和GDP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歐美經濟只是放慢,對我國出口和GDP的影響也就表現為放慢。我個人認為探底的可能性小,放慢的可能性大。
歐美經濟對中國GDP拉動的具體點數有多少?連平分析,從今年來看,大概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對GDP的影響可能是負的1個百分點,這種情況比2008年時好得多,當時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對GDP的拉動接近負的4個百分點,現在全球經濟狀況要好于那時。
政策應保持審慎平衡
外部環境不佳,內部也遇到物價上漲、小微型企業經營困難等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尹翔碩認為,從短期看,國家應重新提高出口退稅,并給予出口企業優惠的銀行貸款。同時,頂住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長期看,要調整結構,擴大內需。生產方面,要創造真正有利于企業做實業、有利于產品升級換代的環境;消費者方面,要真正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使他們的消費能力提高。
連平建議,國家的政策應保持審慎的平衡。他認為,貨幣供應方面不能放松,前3季度GDP的增長是合理增速,沒必要再刺激,也沒必要收緊。對通脹的管理也不能放松,對流通環節的管理要落到實處,并且持續下去;要處理好供求關系,特別是農產品的供應要做好。同時,局部要做調整,比如解決好小型、微型企業的融資問題,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三農產業、水利的建設力度,對它們的信貸投放步伐應該加大。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