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食品價格持續回落,進入4月豬肉價格總體以降為主。業內普遍預測4月份CPI同比漲幅將由3月份的3.6%小幅回落至3.4%左右。目前市場紛紛預測月內央行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而近期蔬菜價格異常上揚,通脹形勢不容樂觀,有分析認為食品CPI通脹率在未來可能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此外,上周四央行意外重啟逆回購,銀行體系資金面尚處相對寬松狀態,市場解讀為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預期推遲。央行何時下調準備金率再受關注。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的基調是由去年的“過緊”轉為“中性”,隨著今年外匯占款比去年大幅減少,市場認為,大幅下調處于歷史高位的法定準備金率將是今年央行運用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但自從2月24日下調存準率后,市場的降準預期遲遲沒有兌現。與之相對的是決策層在多個場合表達了運用準備金率工具。比如3月兩會上,央行周小川長提到準備金率下調空間較大,且與外匯占款變動聯系密切。4月18日,央行有關負責人又表示,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適時加大逆回購操作力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央票到期釋放流動性等多種方式,增加流動性供應。然而,下調準備金率卻“只見雷聲未見雨點”,究竟有何緣由?
瑞惠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日前撰文分析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央行通過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緩解了流動性壓力。二是實際貸款需求不足,準備金率下調無助提高有效投資需求。三是擔憂通脹。3月通脹反彈至3.6%,高于早前預期。同時考慮到全球量化寬松、油價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資源價格改革等都加大對中長期通脹的擔憂。
盡管如此,隨著資本流入的趨勢性減少,以及5月份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急降四成至2360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繼續調降存準率仍是趨勢。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滕泰指出,央行已經提出要使用多種渠道釋放流動性,其中包括逆回購、降準等。預計未來1年內存款準備金率最少會下調3次。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隨著通脹壓力再次減弱,5月份央行會再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匯豐銀行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更預計二季度仍有兩次準備金率下調。平安大華投資總監顏正華表示,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衰退末期,通脹得到有效控制,未來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放松,三季度甚至會降息。沈建光也堅持認為,繼續下調準備金率是大概率事件,只是時間略有推后。預計上半年還有1-2次下調,下半年也至少有2次。他判斷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短期通脹有所回落。早前公布的PMI數據顯示,4月購進價格指數為54.8%,比3月下降了1.1個百分點,顯示通脹壓力有所減輕。另據商務部與統計局食品價格的監測數據顯示,4月份食品價格呈現下降走勢,特別是3月份帶動食品價格上漲的蔬菜價格已有所回落,占食品價格權重較高的豬肉價格也有所下降。預計4月份CPI或回落至3.2%,為政策調整留下了空間。
二是今年外匯占款仍將維持較低水平。央行4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新增外匯占款余額為1246.36億元,2月這一數據為251.15億元,1月為1409億。盡管3月外匯占款有明顯回升,但相比于去年月平均增加2316億元的水平來講,仍顯得較低。預計今年FDI下降、貿易順差回落、歐美形勢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外匯占款會繼續減少,實體經濟需要下調準備金率釋放流動性。
三是盡管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與房地產未見松動,但支持基礎建設投資、加大保障房建設仍是防止經濟硬著陸的關鍵,除了財政支持以外,這也需要中長期貸款相配合。
此外,據媒體日前統計數據顯示,5月存款準備金率預測的17家機構中,共有13家機構預計月內央行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屆時大型金融機構存準率將為20%。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四央行意外重啟逆回購,在公開市場通過7天逆回購向銀行體系注入650億元資金。在當前銀行體系資金面尚處相對寬松狀態下,此次逆回購被市場解讀為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預期推遲。
統計顯示,4月以來,央行借助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釋放,共計向銀行體系注入3680億元資金,接近一次降準所釋放的資金量。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