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
住建部搞住房信息聯網,是城市化進程中了解收集信息的手段,為政策調整、政策咨詢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比如對于全國城市的住房保有量情況,有人說房屋供給過量,有人說缺口很大,到底情況如何?人均居住面積、房屋價格變化等情況如何?都需要拿數據來說話。
——楊宏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數燈”不如聯網
“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只是房地產市場基礎建設”
2010年4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提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從這一天起,住房信息聯網就與“爽約”二字結緣。
2011年10月,原定40個重點城市聯網目標未能按期完成。八個月后,這一目標終告完成,卻鮮有人說得明白,聯網的到底是哪40個“重點城市”。2013年初,住建部副部長齊驥再次承諾年中將實現500個城市聯網,時至今日,聯網工作仍未見進展。
楊宏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迄今為止,我們沒有建立起來個人住房相關基礎性的數據庫,宏觀政策的制定更多屬于定性分析。數據庫的建立有助于管理層分析房地產供求關系,更好地制定科學決策,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出臺調控措施,而不是像從前那樣進行“一刀切”的樓市調控。
但這樣一個合理的目標,在推行過程中十分艱難,受到來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很大。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各地房產信息聯網后,個人在不同城市的住房信息就能夠被匯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既然聯網,就有可能被公開,政府部門就可以調取、掌握這個信息。對于有些人群,尤其是公職人員來講,意味著最敏感的信息可能會被他人掌握。
二是地方政府擔心,個人住房信息聯網以后,可能會影響到本地房產市場的發展。對于目前的城市而言,土地財政依然是主要的財政支撐。在提出聯網之初,普遍解讀是為了今后開征房產稅做準備,累計超過多少套房就要征稅,那么在某地買了房產的人,可能就不在其他地方購買房產了,對個人購買住房的積極性會有影響。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對聯網持觀望、抵觸態度。
陳國強(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
全國住房信息聯網本身,只是房地產市場的一項基礎建設、一個平臺,并不一定就要與房地產限購或者房地產市場的各種政策有直接聯系。中紀委是否利用這個平臺查處貪腐,住建部是否用這個平臺了解信息、制定政策,都是“用不用、怎么用”的問題,跟平臺建設本身不是一碼事,不應混為一談。
平臺到底怎么用,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只有住建部知道。能否用好這個平臺,也有很多因素。例如地方之間尚未打通,那么房產稅的征收就無法執行。北京有限購政策,而有些地區則沒有。一個人同時在多地有房,住房信息未必查得到。
住房信息聯網系統的推進之所以有阻力,主要還在于一些擁有過多房產的利益人。特別是涉及到貪腐的官員,聯網之后,自身信息可能會被查處,所以有顧慮、擔心。
而對于擁有一兩套或兩三套房的普通家庭,信息聯網并不會對其利益有什么樣的影響。對于各地房地產的正常銷售,也不會造成負面影響。我認為,地方政府害怕信息聯網影響房地產市場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批注
這一兩年為什么會出現普通公民看燈光數房子的情況?就是因為很多人出于各種目的阻撓房產供應數量普查。一個城市里,到底已經有多少套房子、還有多少套房子在建,這些數字很多都是開發商自說自話,是他們在制造房子稀缺的輿論,形成了“房子緊缺風聲傳出-大家搶房-房價上漲-晝夜排隊搶購房權-房價繼續攀升”這樣的循環。這種扭曲的操作形成了扭曲的價格,開發商能夠主導這個害人的游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對稱。——馬光遠(經濟學者,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