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改革探索,于2014年初建成并投入運營的本溪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以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全程透明化的運作方式,把公共資源交易曬在了陽光之下,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交易1052項,交易金額達71.35億元,節資增資4.24億元。
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去年年初,本溪市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建起了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總體原則是把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管權分開,形成既互相制約又互相協調的新機制,讓公共資源交易完全在市場中進行。第一批進場交易初步定為建設工程、政府采購、國有土地出讓、國有礦業出讓、國有(集體)產權交易五大項。本溪市還先后出臺了《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及信息發布、中介管理、評審專家管理、質疑投訴等20余份法規性文件,為每個環節編織好了“制度籠子”,事事有章可循。
同時,本溪還打造了一個高科技公共資源交易網絡,包括項目交易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監督管理系統、行政監察系統在內的全覆蓋體系,形成了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運行、統一監督管理、統一交易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并實時對外直播。當年,本溪市本級政府采購交易就有348項,成交額2.6億元,都是由電腦代替人腦無縫對接完成的,杜絕了人為因素的干擾。
除原有的綜合監管、行業主管、行政監察“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外,本溪的公共資源交易還引入了社會監督機制,聘請了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內的16名“懂行”的社會監督員,并立下了“有案立查”的規矩,實現了全年服務質量“零投訴”。
心底無私辦好事
將建設工程、政府采購、土地出讓等五大類項目推向市場,無異于把最易滋生腐敗的“大蛋糕”擺上了桌面,讓人無法私下品嘗;不僅把權力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還用現代科技給籠子加上了“保險鎖”;監督由“三位一體”拓展到“四位一體”,還把交易全程對外直播,使“陽光”成為了最好的防腐劑。
公共資源交易“零投訴”,反映的是本溪市決策層心底無私辦好事的思想境界。今后,始終做到將權力“晾曬”于陽光之下,那么“無土栽培”的腐敗現象自然而然就會消亡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