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何浩源 攝影 肖雨揚)千年之前絲綢之路上的商品貿易是以什么形式進行的?貿易量有多大?3月4日,在成都博物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進寶以《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為題,講述了古代人如何通過絲綢之路做生意。
張騫通西域之前就有成都細布傳往印度
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中亞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后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而在張騫通西域前,四川就已經有了商品傳向印度,再通過印度傳到中亞。劉進寶說,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聽說身毒(印度)有四川邛山出產的竹杖和成都出產的細布。 “這就說明在當時四川已經通過其它渠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南方絲綢之路和印度有了商品上的往來。”
中國是絲綢的原產地,而四川是當時中國絲綢的主要原產地之一。西漢揚雄《蜀都賦》曾稱頌,蜀錦鮮艷華麗,品種繁多,發文揚采,轉代無窮。而且《蜀都賦》稱,蜀地“黃潤細布,一筒數金”,意思是蜀地的絲綢以黃色的品質尤佳。印度考古學家喬希指出,古梵文文獻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歡穿中國絲綢,濕婆神尤其喜歡黃色蠶繭的絲織品。這種黃色的絲織品,可能就是揚雄所說的“黃潤細布”。
壟斷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是粟特人
在唐傳奇里,粟特人一般都是以精明會做生意的形象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一座長城烽燧下發現了8封使用中亞粟特文書寫的信件。據考證,這些書信是粟特商人寫給家人的,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遺落在了敦煌。根據這些信件的解讀內容可以知道,當時粟特商團從事著從長安、洛陽到撒馬爾罕的商貿活動,經營絲綢、麝香、小麥等商品。
粟特人通過長時間的貿易,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自己的貿易網絡。劉進寶說,在公元3到8世紀,整個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基本上都被粟特人壟斷。本次絲綢之路特展上展出的羅馬金幣,發掘于絲綢之路沿線,應當是粟特人的貿易留存,而非錢幣出產國貿易的憑證。
粟特商人在進行商品貿易的時候,經常會遭遇強盜。遇到強盜怎么辦呢?在敦煌莫高窟420窟的壁畫中,商隊路過山崖的時候遭遇強盜,與之展開激戰,這時有商人念誦觀音名號,強盜居然雙手合十,交還財物。
而且絲綢之路上的商品貿易,大多數是小額貿易。劉進寶說,在貿易中一般原則是,貿易距離越遠,其商品就越局限于奢侈品而非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交易一般是短距離的,主要是中間商人的行為。“從絲綢之路的貿易史來看,從西方直接到長安貿易的商客是很少的。”劉進寶說。
經濟文化交流中存在倒流現象
在絲綢之路上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倒流”。比如在文化交流中,佛教是由印度傳入中國,但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夾攻之下,佛教在印度銷聲匿跡,反而在中國發揚光大,很多佛教經典就從中國傳入了印度。比如宣揚中國禪宗的《證道歌》在唐玄宗時期傳回印度,為印度人所“親仰”。
經濟上的交流也是如此,中國絲綢很早就傳向了國外。后來國外一些地區采用中國蠶絲作原料制作絲織品,其中波斯錦還流傳到中國,新疆吐魯番和甘肅敦煌等地都有實物發現,其織法和紋樣對中國絲織技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雙向倒流,使絲綢貿易又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劉進寶說,當我們談到絲綢之路的文化、經濟交流時,往往關注的是中國什么東西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西方什么東西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既然是交流,肯定不是簡單的從東到西或者從西到東,而是不斷地交流、發展、融合后,再交流、再發展、再融合,從而達到更高的發展。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