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加工上百噸死狐貍肉 銷往各地
加工狐貍肉富的流油,然而這些三無產品安全嗎?能吃嗎?又銷遠什么地點呢?據爆料人稱這個臨沂的潘家湖村,每天會加工上百噸的死狐貍肉,每天凌晨會有大量的死狐貍運到村子附近進行交易,根據爆料人提供的線索,記者一夜沒睡,熬夜到凌晨三點多,來到了狐貍肉的交易地點。
記者看到在一輛貨運汽車上幾名工人正往一輛三輪廠上扔剝了皮的死狐貍,就在不遠處還有一輛重型貨車上滿滿當當地堆滿了狐貍,不一會就有好幾輛車裝貨過磅,然后開走。直到天亮仍有裝滿死狐貍的貨車來卸貨。
據了解,狐貍養殖戶到了十一月份就開始殺狐貍,剝了皮,肉會以極低的價格處理掉,每斤只需要一兩塊錢。也正是瞄準了這個當口,有些人會以極低的價格競購狐貍肉,只是加工這一個環節就是產生幾倍的利潤,大多數會以狐貍肉充當牛羊肉等往外出售。這些狐貍沒有任何的包裝,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更別說是檢驗檢疫了。為了弄清楚死狐貍肉的去向,記者悄悄跟隨了一輛裝滿狐貍肉的三輪摩托車,跟著這輛三輪摩托車,記者又來到潘家湖村,眼看著三輪車拐進了一個胡通,為不打掃驚蛇,記者并沒有繼續跟蹤下去。
警惕性奇高 不輕易露面
爆料人告訴記者,這些肉可以制以狐貍凍、火腿腸、羊肉卷等等,并稱這些人都非常警覺,很少與陌生做交易,所以記者就是買家的身份與當地的商戶取得聯系。
這些商戶非常警覺,對于記者的身份一直都是半信半疑。當記者提出要與他見面聊聊時,對方稱“這兩天在不家,若是在家就去找你們。”通過簡單的交談,對方好像識破了記者的身份,不管記者怎么說,始終不同意見面。
隨后記者又掌握一條信息,德州那邊有個接頭人,好像姓薛,記者憑借這一信息又聯系了下一家商戶。這位商戶的警覺性也非常高,不過幸好爭取到了一個見面的機會,說一會來接記者。一會記者手機又響了,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質問記者“原來在德州誰給你供貨?”記者告訴他是姓薛的,還有一個姓韓的。對方稱“因為現在這個東西(肉)屬于三無產品,記者也多,暗訪的也多,事也挺多的。”最終對方答應與記者見面,只是說會晚一點。
此時已是下午兩點,兩個小時過后,記者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人。記者嘗試著撥打對方電話一直是無法接聽,難道記者的身份被他們識破了?記者又嘗試著給對方發短信,三十分鐘后,當記者快要放棄時電話響了起來,最終跟對方約定,二十分鐘后在指定地點見面。
記者早早就來到街頭指定地點,但對方長什么樣,怎么來是一無所知。就在這時一輛面包車駛進了記者的視線,直接停在了記者的車前面,這時記者再撥打對方電話一直都是在通話中。就在記者想要接近那輛面包車時,面包車卻開走了,當記者再次撥打對方電話時,對方就不再接聽了。
聽到風聲? 村里偃旗息鼓
對方的警覺性大大超乎記者的想象,這個商戶說,他們做的是三無產品,曾經被記者給曝光過,所以他們是防火防盜防記者。記者的車停在離村子兩公里開外的地方,據爆料人稱,很快,村子里就傳開了,一輛濟南牌照的車來了,要大家都小心。這么高的反偵察能力,難道記者的調查真的就進行不去了嗎?記者決定第二天直接進入村子進行調查采訪。
第二天記者直接進入潘家湖村,奇怪的是這里非常安靜,不僅家家戶戶的大門都緊閉著,就連大街上的人都很少,昨天熱火朝天加工狐貍肉的景象不見了。緊接著記者看見一戶大門虛掩,隱約看著有人在里面干活,記者下車去問“賣肉吧?”對方答到“俺不賣,俺這是存的。”
記者又問“你有手續嗎,弄這些東西?”“俺這是存,俺不賣!”通過門縫,記者看見工人正在煮狐貍肉,對方好像很害怕記者看見里面的景象,直接把門給關上了。調查很難再進行下去,記者決定再換個地方。
記者又來到一家加工死狐貍肉的商戶,“俺不賣白條,我這是煮干肉的!煮好了干肉就發給你們,六塊錢一斤。”并反問“你們是記者吧?看像是記者!”看到記者的穿著和口音,竟然覺察到了記者的身份,沒想到這個村的村民警惕性如此之高,記者只能再換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