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推流量季度套餐
市消保委會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昨天聯合約談了三大運營商,本市電信、移動、聯通表示,已分別提出了解決方案,并制定了以季度為計費周期的流量套餐。
上海電信“動作”最快,已推出有效期90天的“中國電信流量卡”,用戶可通過線上電子渠道為電信流量計費的手機號充入流量,沒有用完的流量會自動延續到下個月。
“我們的季度資費設計方案已提交,正在相關流程中,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可以推出。”上海移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方案,季度套餐分為30元、60元和90元三檔。
而上海聯通方面則表示,已于8月1日將季度收費套餐的方案提交給總公司。聯通公司擬新增以季度為計費周期的套餐,資費為30元/季度,包含300兆流量。
“真松動”還是應付消費者?
對于三大運營商的回復,網民有贊成也有反對。在文匯報官方微博發起的“微互動”調查中,66.67%的網友認為這只是“應付消費者而已”。
記者發現,對于那些月度流量“有時用不完,有時會超額”的消費者來說,季度套餐的確實惠;但對于那些上網流量每月都用不完,或者每月都超額的消費者來說,沒有什么區別。
此外,很多消費者也發現,無論是電信、移動還是聯通,推出的季度流量套餐資費換算下來,與月度流量套餐資費完全相同,并沒有因為時間延長而出現資費降低或流量增加的情況,也因此,季度流量套餐被大量消費者認為是運營商“換湯不換藥”的作品。質疑的聲音認為,運營商并沒有妥善解決“月底清零”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套餐外流量資費昂貴的根本性問題。據了解,套餐外的上網價格是套餐內的幾十倍,以移動為例,20元套餐是150兆,約合每兆0.13元,但套餐外流量每兆10.24元。
對此,聯通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手機套餐本身已經是種優惠形式,消費者達到一定使用量以后,運營公司便給予承諾的優惠,“按月計費是國際運營商的慣例,運營商的計費系統與財務制度等都是沿用這種模式,牽一發就會動全身,因此包月計費今后不會改變。”
資深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流量不能結轉,是運營商的成本結構決定的,分檔套餐包的定價也是基于成本結構,“運營商網絡的特點是,如果不考慮與其他運營商之間的結算,主要成本是固定成本(電費),而具體每兆服務的成本的確很低。”
“運營商已經跨出了第一步,這是件好事。”市消保委方面表示,對于消費者而言,手機流量套餐的計費周期越短,均衡性就越差,三大運營商的季度套餐使收費模式更人性化,這是消保委所樂見其成的,“針對有市民提出,超出套餐流量收費昂貴的問題,消保委將進一步敦促運營商,推動套餐內外價差的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