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政策法規】當前,上海經濟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面臨著制造業和服務業、信息化和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產業和城市“四個融合”的新常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信息化變革交融對接的時代大背景下,科技創新從技術維度的單一創新轉向“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集成創新,上海已進入“最不典型發展、最典型轉型”的歷史階段,產業經濟要“求質求新求實求進”?!八男隆苯洕褪菑馁Y源依賴轉向創新要素引領,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探索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創新發展。
《上?!八男陆洕卑l展綠皮書(2015年版)》正式發布
編制《上?!八男隆苯洕l展綠皮書》,將進一步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發揮市場主體功能,更好激發市場主體的動力與活力。2015年,將繼續堅持“五全”,即全生產要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全所有制、全價值鏈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與管理方式,推進部市合作,創建國家“四新”經濟實踐區,探索創新產品產業化支持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深入開展“四新”經濟調研,持續幫助“四新”企業梳理解決面臨的問題,逐步形成“產業互聯網+產業基地+產業人才+產業基金+產業金融+產業聯盟”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熱帶雨林產業生態系統。為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和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發揮支撐作用。
上?!八男隆苯洕l展綠皮書(2015年版)
序言
對“四新”經濟的新思考、新探索與新舉措
當前,上海經濟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面臨著制造業和服務業、信息化和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產業和城市“四個融合”的新常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信息化變革交融對接的時代大背景下,科技創新從技術維度的單一創新轉向“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集成創新,上海已進入“最不典型發展、最典型轉型”的歷史階段,產業經濟要“求質求新求實求進”。“四新”經濟就是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要素引領,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探索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創新發展。
韓正書記指出,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攻方向是解決創新轉型的動力與活力,主戰場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主體是企業,主要問題是體制機制改革,重點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化。楊雄市長強調要以“2554”為重點,即聚焦一批重大項目、一批重大創新工程、著力把握體制機制創新的五個重點,以及服務支撐體系的五個方面,體現與落實到加快發展“四新”經濟上來。
推進“四新”經濟發展,企業更多關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政府側重關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要變政府主導為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要回歸到“四個看”:眼睛向外,看國際產業變革、創新、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眼睛向上,看中央的戰略部署和地方自身的責任、能力和機會;眼睛向下,看企業、看基層、看企業家;眼睛向內,看政府職能轉變,借助自貿區平臺開展創新試點,改進工作推進方式。
編制《上?!八男隆苯洕l展綠皮書》,將進一步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發揮市場主體功能,更好激發市場主體的動力與活力。2015年,將繼續堅持“五全”,即全生產要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全所有制、全價值鏈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與管理方式,推進部市合作,創建國家“四新”經濟實踐區,探索創新產品產業化支持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深入開展“四新”經濟調研,持續幫助“四新”企業梳理解決面臨的問題,逐步形成“產業互聯網+產業基地+產業人才+產業基金+產業金融+產業聯盟”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熱帶雨林產業生態系統。為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和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發揮支撐作用。
第一篇 上?!八男隆苯洕l展綜述
一、以“四新”經濟助推上??萍紕撔轮行慕ㄔO走上“快車道”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自貿區、“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推動上海率先在全國進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走轉型升級的道路,這些構成了新時期上海的系統性發展戰略。
“四新”經濟的出現與發展,正是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上海實踐“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動力源泉?!八男隆苯洕巧虾J形?、市政府為對接國家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承接上海創新轉型發展,率先提出的概念?!八男隆苯洕伞靶录夹g、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構成,“四新”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導、動態變化、高速成長、輕資產等特性,既體現國際產業發展最新趨勢,又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八男隆苯洕侵粕虾=ㄔO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是上海傳統產業發展升級的核心動力。
(一)“四新”經濟助推上??萍紕撔轮行慕ㄔO
1.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向“科創中心”演進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市功定位不斷發生變化,經歷了從20世紀80年代的“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到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龍頭、四個中心”,再到21世紀初“四個中心”和“科創中心”的歷史過程。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提出三個階段的建設目標。第一階段到2020年前,形成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框架體系;第二階段到2030年,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初步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和最具活力的國家經濟中心城市之一;第三階段,最終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與我國經濟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全球創新城市。
2.推進“四新”經濟支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技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把握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機遇。
對于上海來說,“四新”經濟是科技創新中心的具體表現,發展“四新”經濟是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內容,就要牢牢抓住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體制機制不通不暢不活這個關鍵難題,緊緊依靠市場配置創新資源、開放集聚輻射生產要素的方式方法,努力以“四新”的思路和理念,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探索走出一條經濟轉型升級、產業和信息化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上海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關注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和信息化變革交融對接的時代大背景。當前,兩個“IT”即InformationTechnology和IndustryTransformation已成為科技創新的新潮流,科技創新從技術維度的單一創新轉向“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集成創新。“四新”經濟本質是跨界、協同、自主創新,具有滲透性、融合性、輕資產、高成長、動態變化、基礎環境依賴等特性,更加注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八男隆苯洕N藏顛覆性創新力,內含生態文明和包容性發展,推進中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鎖定發展內容,不規定統計口徑,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只提出發展方向,為未來留下發展空間。
上海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產業革命大趨勢,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既要組織實施大飛機、集成電路、北斗導航等一批重大創新工程,提高對接國家戰略的能力;也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實施一批重點應用項目,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更要加快培育自下而上的“四新”經濟,突破資源能源剛性約束,使“四新”經濟成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快車道”。
(二)“四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為順應世界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和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變革,國家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吨袊圃?025》是對中國制造業整體規劃,不僅提出培育新型產業的路徑和措施,還包括對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時還要解決制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列階段性的突出矛盾?!八男隆迸c《中國制造2025》在本質上是相融統一的,“四新”經濟經過發展積累了階段性經驗,為上海對接國家戰略、把握產業轉型的重要契機提供了先發優勢。因此,上海應當乘著此國家戰略的春風,大力發展“四新”經濟,推動上海制造業產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發展“四新”經濟是上海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當前已到了不轉型升級就要被淘汰的階段,不可能繼續走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時期的發展道路。推進“四新”經濟的發展,必須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倒逼落后產能調整淘汰,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鼓勵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采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制造及電子商務等新的生產經營模式,發展新經濟、新產能。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制造及創意服務不斷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新”經濟在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把“四新”經濟融合到傳統產業之中才能創造出新產業,解決好兩大“難點”:新技術不缺乏,但新技術成功實現產業化是個難題;形成一種新的業態容易,但最后要形成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是個難題。需要通過“四新”,把最關鍵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打通,推動上海傳統產業創新轉型發展。
(三)“四新”經濟推動新興領域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互聯網+”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提出關于“新業態”、“新模式”的規劃,推動了新興產業地位升級?;ヂ摼W在我國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和創新集聚平臺。“互聯網+”戰略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互聯網+”在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的基礎上,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產生化學反應、放大效應,大力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對傳統產業生態環境的一次重構,重構的不僅僅是產業模式、資金流向和企業估值方法,更是人的思維方式。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與“四新”是內在統一的,兩者都強調了對于現有產業的重構,都突出了創新的重要性。從范圍上講,前者是后者的一種具體形式,“四新”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四新”經濟正在不斷地拓展新興領域的邊界,改變著創新方式,持續促進人們以“互聯網+”思維去思考,去創造,推動者產業走向融合發展之路。
面對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等新挑戰,上海正全力邁向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上海在“四新”經濟建設過程中,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有利于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落地的良好氛圍,加大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實踐。發展“四新”經濟要海納百川、廣聚人才,重視人才集聚和培養,以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從制造到智造,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從而引領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