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幢清代庭院,修葺后售價超千萬。

場地上整齊排列著等待組裝的柱子
這些古宅從哪里來,賣到哪里去
老朱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的場子,每年賣出的古宅大約有五六座。那么這些老房子都是從哪里收來的,又賣往何處,在這個過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命運?
尋找
收舊貨的當“線人”
老房子至少70%完好
前幾年,這些做古宅生意的老板大多在義烏、東陽、蘭溪的農村收房,“現在金華地區已經很少有好的貨源了,江西和安徽可能還有。”
張祝安說,舊貨市場的、收購舊家具的都會和他保持聯系,他們走街串巷,發現哪個村里有老房子,就會給張祝安打電話,或者用相機拍下來。
如果判斷老房子有價值,張祝安就會親自上門,“我們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要,起碼要保證70%以上是完好的。”
收購
1922年建造的“三余堂”
整體收購價18萬元
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74歲的歷壽田就賣過一座老房子——五六年前,在舊村改造中,他家的老房子被收去賣到了湖州南潯。
歷壽田家的房子叫“三余堂”,共24間房,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大花廳,由11戶人家共有。
“房梁很粗,有4米多長,20多厘米寬,60厘米高。”歷壽田依稀記得,房子是1922年造的,建造者是當地的一位火腿商人,1949年,歷壽田的父親分到了其中兩間。
五六年前,古宅中間商收購了整個“三余堂”,總價18萬元,歷壽田家分到了大約2萬元,“如果沒人來收,我們自己也就可能當廢木頭賣了,最多賣一兩千塊錢。”
搬運
一個花廳拆了四五天
每根木頭都要編碼
歷壽田說,拆房子那天,來了十幾位工人,花了10多天時間才拆完,連石板都拆走了。
最難拆得就是花廳,用了四五天時間,“最后大概用了十幾輛大貨車,才把拆下來的東西全部運走。”
拆走“三余堂”的正是張祝安,他告訴記者,僅僅拆房的費用就用掉了兩萬多元,“我們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要,起碼要保證70%以上是完好的。”
張祝安說,將整棟老房子完整地搬遷過來是件技術活,“要找專業人士來拆,每根木頭、石塊上都要編碼,方便回來組裝。”
組裝
按照原樣修葺部件
售出后還要再次拆裝
分拆后的老房子被運到西宅村后,首先要檢查哪些木料是好的,哪些腐朽了需要修補,哪些又是不能用的,要按原來的樣子重做。
經過木工、石工、油漆工等多個工種的共同努力,老房子的部件恢復得差不多了,接著就是組裝。房子規模不同,組裝的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前面提到的價值千萬的清代庭院,組裝起碼需要三四個月。
組裝好房子被放在西宅村的場地里,如果有客戶看中了,張祝安他們就要把搭起來的房子再次拆掉,裝運過去,這個過程需要借助吊機、卡車等工具。
“運過去之后,首先要重新組裝起來,然后根據一些老板的要求砌墻、修地面、粉刷等,這是一系列的后續工作,沒這個準備,一般人是不敢買的。
出售
買家青睞徽派建筑
多用來做茶樓或會所
張祝安說,這些老房子的買家多是杭州或者上海的老板,買去開茶樓或高級會所。
俞峰也是這種古建筑的愛好者,他自己就收藏了三四幢老房子,最貴的一幢,花了200多萬元。
“浙中地區這個行業紅火起來是3、4年前,北京、上海等地更早,七八年前就熱起來了。”俞峰說,“一是有些老板有閑錢做投資,另外是經濟發展起來后,很多人有復古情緒吧。”
目前,賣得最好的是徽派建筑,俞峰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徽派老房子為家庭式,體量小,容易拆,民間存量也比較大。
據一位古宅中間商說,他有個上海客戶,收藏了100多座徽派古宅。
至于“三余堂”的最終命運,張祝安告訴記者,它被安置在湖州南潯老汽車站附近的一家琉璃品店里做展示,“買家是我的一個朋友,就賺了幾萬元。”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