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公共資源配置人口評估機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預警機制,確保首都人口發展符合調控目標要求。落實人口總量調控區縣屬地責任,建立市級統籌、部門分管、屬地負責的人口服務管理機制。
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
堅持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努力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努力形成與首都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功能相適應的人口發展和管理格局。持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發展方式從依靠勞動力數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勞動生產率提高轉變。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引導人口向新城和周邊區域合理分布。嚴格戶籍準入政策和指標調控,優先引進符合首都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公共資源配置人口評估機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預警機制,確保首都人口發展符合調控目標要求。落實人口總量調控區縣屬地責任,建立市級統籌、部門分管、屬地負責的人口服務管理機制。
解讀:人口規模問題事關首都可持續發展。“人口評估機制”意味著政府更重視可持續發展,更重視資源“均攤”背景下保護每個人的利益。根據規劃,到2020年前,本市中心城區平均每年要疏解約4萬人,完善舊城保護、緩解交通擁堵。近年來,隨著人口的流動性持續增強,各種新的社會群體不斷出現,全市人戶分離已經達到345萬多人,占比近三成。
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
原文:加強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按照來有登記、走有核銷的要求,加強流動人口、人戶分離基礎信息采集。加強和改進來京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工作,努力解決社會保障、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全市將總結推廣“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經驗,建立健全青年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完善出租房屋集中管理等模式。
完善各類人群服務管理
原文:不斷加強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促進各民族大團結、不同宗教信仰群眾和諧相處。
完善居家養老(助殘)“九養”政策,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覆蓋城鄉全體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區縣“陽光中途之家”作用,完善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機制,加強對刑釋解教和社區服刑人員的服務管理;加強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使其回歸正常社會生活。
構建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
原文:完善集人、地、物、事、組織于一體的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制定并試行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指導意見,構建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網絡體系,基本實現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
解讀:東城區、朝陽區、順義區三個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區去年下半年試點先行,推動社會建設納入網格化管理的新模式。根據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規劃,這種創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將在今年向全市推廣,并在“十二五”時期末基本實現全覆蓋。
“新居民”社區有了家
從免費體檢到職業介紹,從代辦證件到子女入學……在石景山區,這種由流動人口自己管理自己的“新居民互助服務站”如今已經建立了188個,惠及流動人口15.6萬人、占全區流動人口總數的73%。“新居民互助服務站”讓十幾萬流動人口在社區里找到了“家”。據悉,該模式年內將向全市推廣。
“新居民互助服務站”在石景山全區陸續成立后,流動人口大院里的租戶們過去“關上門過小日子”的冷漠,逐漸被“大院就是我家”的新觀念取代,大院里不僅衛生好了、環境變了,鄰里之間吵鬧少了、問候和幫助多了起來。
“我們從心里把社區當成是自己的家。”來自山東日照的丁兆偉說。
愿望
何勇 石景山區流管辦主任
提到對未來“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的發展,石景山區流管辦主任何勇有一個小愿望——希望相關部門能否考慮為這些義務擔任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站長、流動黨支部副書記的“新居民”們設立一個基金,給予他們一些物質上的獎勵。“其實他們都不是奔著錢來的,所謂物質獎勵對他們來說代表的是一種認可。”
案例 干部下沉到“網格”中
5月30日,東城區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1號網格格長”張穎接到居民反映:春秀路17樓門前有一段30多米的路坑洼不平,影響居民出行。“沒想到只用了4天,我們就走上了平整路,社區‘網格化’之后,解決問題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家住17樓的曹玉英阿姨說。
據了解,東直門街道面積約2.2平方公里,轄區現有10個社區,劃分為34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2個網格移動終端PDA,整個轄區實現了街道分中心、社區各工作站、各網格的互聯互通,大事小事都可以做到網格內落地解決辦理。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將原來“條”上面的各級干部都下沉到了“網格”中。
愿望
常慧玲 東外大街社區居民
自從有了“網格體系”,“有事找網格、有事找格長”已成為居民的口頭禪。東外大街社區居民常慧玲說,今后會更積極地與網格工作人員一起努力,共同把“大家庭”建設得越來越好。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