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升初”擇校費平均8.7萬元
在北京,孩子“小升初”擇校,家長得準備多少錢?一項調查顯示,8.7萬元是個平均數。
為獲取公眾對當前“小升初”狀況的感受與評價,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新浪教育頻道近期聯合發起關于“小升初”狀況的網絡民意調查。共有35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99個城區的網友參與調查,參與者以中小學生家長為主。
調查顯示,全國各地的“小升初”情況普遍不容樂觀。88.6%的受訪者認為本市“小升初”問題嚴重、非常嚴重,持這一觀點的北京受訪網友比例更是高達97.9%。
參與調查的網友認為,“小升初”擇校準備階段家長開支大和孩子課外學業負擔重的問題非常突出。調查涉及的35個城市中,家長在孩子“小升初”擇校準備階段的花費平均為4.4萬元,而北京地區的家長高達8.7萬元,接近調查均值的兩倍。
“小升初”選拔的混亂難免給孩子造成不利影響。受訪網友認為,最突出的影響是“強化了社會不公平感受”(47.5%),其次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32.2%),另外,“滋生厭學情緒”(12.7%)和“損害健康”(7.6%)也是不利影響的表現。
擇校難,擇校費高昂為何擋不住家長義無反顧的腳步?“優質學校教師水平高,教育質量好”(54.3%),“優質學校學風好,避免孩子學壞”(31.4%)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此外,還有近一成家長堅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9.7%)。
面對“小升初”引發的激烈擇校競爭、高額助學費等問題,參與調查的網友將原因歸結到多個方面,其中接近八成的網友視“學校之間差距過大,教育資源嚴重失衡”為主要原因之一,約五成的網友認為是因為“主管部門未能依法治理”、“家長望子成龍,追逐名校”,約四成的網友認為“高考和就業競爭過于激烈”、“優勢階層謀取特權”是主因,只有不足兩成的網友認為,“培訓機構為營利而推動擇校培訓”,“政府教育經費不足”是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的主要推手。
以錢擇校滋生教育腐敗
研究人員發現,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問題,目前在我國各大城市雖具有共性,但情況仍有很大差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近幾年每年對我國35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進行調查。從2010年的結果來看,關于中小學擇校熱的狀況,公眾認為“非常嚴重”、“比較嚴重”超過八成的城市,包括西安、武漢、沈陽、北京、南京、鄭州、南昌、石家莊、銀川、太原等。關于“小升初”教育機會平等狀況的評價,北京市列倒數第二,在直轄市中,不僅遠遠低于上海,也低于天津和重慶。
從政策梳理可以看出,北京市一些早在1995年、1998年就被廢止的中學入學方式和入學標準重新抬頭,成為正式政策,如保送、推薦生政策變身為“推優”。
同時,通過電腦派位就近入學的比例越來越少,各種形式的“小升初”方式不同程度地成為權貴子弟的專用通道,上名校越來越成為家長金錢和權力的競爭,甚至一些學校明確提出“考家長”的要求。
公開的以錢權擇校不僅違背義務教育法的規定,而且助長學校熱衷創收、唯利是圖的行為。擇校費、共建費管理存在較大漏洞,有些學校在將共建單位和學生數量報送區教委時,采取高收低報的方式,截留費用,單獨設賬,用于學校的額外開支,使得名校的教育腐敗案件頻發。
據西城檢察院2011年6月公布的調研報告顯示,教育系統的職務犯罪近幾年呈上升趨勢,多表現為中小學校長利用負責招生的權力,私自招收編外學生,侵吞單位賬外款。據海淀檢察院統計,從2006~2010年10月底,共受理涉及中小學在職人員的舉報線索32件32人,其中涉及違法違紀的線索17件,涉及職務犯罪線索15件。后者包括貪污線索7件,索賄、受賄線索4件,挪用公款線索2件,其他職務犯罪線索2件。據了解,舉報線索主要發生在招生等領域,且被舉報人多為“一把手”,校長、書記有11人,約占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