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實名認證為“聞風教育直播”的博友在其新浪微博上公布了2011年幼升小部分小學擇校費用,17所北京知名小學的最高擇校費用一一列舉,其中多則二十幾萬,最少的也有8萬。在幾天的時間里,該微博就被轉發7千多次,引發網友熱議。而在其8月28日更新的微博中記錄道:“據最新了解到的情況,上述學校的最高擇校費很多已經大大突破了。”這也引起了正在關注北京捐資助學情況的記者的注意。
昨天(8月31日)下午,記者采訪了這位“升學專家”聞風。聞風其實是北京一升學培訓學校的副校長,有19年研究教育問題的經驗,也多次就相關教育問題發表過文章。
見到聞風,記者首先想了解的是,這些被曝光的擇校費用信息是否準確。
聞風:我是通過三個途徑核實:第一個是學生家長,因為我本身是培訓機構,有核實的便利。第二我蹲銀行,因為每年幼升小完了后孩子是不是被錄取了,不是要交贊助費嗎?固定窗口繳到教委的財政帳號,他給個收據,所以蹲銀行,這很好查。第三個渠道找教育系統核實,比如說部分的老師或者一些其他相關人員。三個渠道導致了這個數據,這個數據不經過一定的采集的辦法,隨意的臆造是很難做到的。
記者注意到,在信息公布的2千多條微博留言中,基本沒有對費用數額提出質疑的。采訪中記者提醒聞風,升小學已經沒有擇校費了,現在的收費名目是家長自愿捐贈的捐資助學費。
聞風:捐資助學為了你上面不好查,因為捐資助學世界范圍通行,但是中國來講,你要寫捐資助學從法律上就過關了,因為捐資助學是無償捐的。但是你不捐又上不了小學,無償捐是一種形式,但是你能真正獲得上這個小學的實惠。但你不捐的話,你就上不了,實際換了一個名稱,達到同樣的效果。
6月28日,北京市教委聯合市糾風辦、市監察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新聞出版局發布了《關于2011年北京市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嚴格規范小學、初中入學工作,禁止學校以任何名義和方式變相收取擇校費。嚴禁捐資助學與學生入學和招生錄取掛鉤,嚴禁向學生收取與入學掛鉤的任何費用。
北京市教委的工作人員也于昨天早些時候表態,只要有舉報捐資助學與學生入學掛鉤的情況,發現一個,處理一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接到任何舉報。
明令禁止卻屢禁不止,其原因在于有需也有求。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名校即使關上交錢擇校的大門,也會有家長舉著錢前來敲門,采訪中不少家長就表示,現在是有錢沒處使,為了孩子上名校,破費這些也值得。另一方面,盡管學校基礎不一樣,但每個學校都缺錢,多數校長都明白,財政撥款多是維持學校的基本運行,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提高師資水平,這些錢遠遠不夠。
聞風: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我對擇校費在短期內取消不持任何樂觀態度,教育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均衡處理的都很難做到。
繳納了捐資助學費的家長們其實還很關心一個問題,就是這些資金的流向是怎樣的,它又是如何“捐資助學”的?
按照《關于2011年北京市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意見》中的說明,正常捐贈收入一律由市、區縣人民政府指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審核收取、向捐贈人開具規定的捐贈票據,收入按照相關規定全額上繳同級財政,納入預算管理。但聞風卻對其公開透明度提出了質疑。
聞風:擇校費的使用到現在為止北京市都不公開透明,第二擇校費在使用的第一個階段是大部分返給學校,教委留一部分。第二個階段在前兩年出臺一個文件就是說以后擇校費統一由教委收取不再返還學校,但實際上這個文件發出之后做沒做到,現在沒有機構監督或執行。
來源:中廣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