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流行文化與大眾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
UFO=外星人?
雖然絕大多數UFO被證明不是天外來客,但一聽到“UFO”,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外星人”。
長期從事科幻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吳巖教授認為,UFO和外星人的聯系,是流行文化和大眾心理長期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結果。
想象總是要以現實作為基礎。吳巖表示,雖然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就發明了飛機,但是由于飛行器的使用還遠算不上廣泛,因此直到二戰前,科幻作家創作的神秘形象很少跟飛行器扯上關系。比如,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里出現的是蟄伏海底的潛艇,《從地球到月球》描繪的人類登月工具則是一門超級大炮。H·G·威爾斯的《世界大戰》中,外星生物飛臨地球后就開始進行戰爭,但是作者對于它們使用的飛行器則是著墨甚少。
二戰后,UFO的記錄井噴式增長,這正好與飛艇、火箭、飛機等各類人造飛行器在戰爭年代得以廣泛應用的時間段吻合。
這些不明物體的傳說在坊間相傳。“UFO流言包含的神秘和疏離感為文藝工作者們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吳巖表示,此后大量關于飛碟和外星人的小說、漫畫、電影被創作了出來,如《黑衣人》、《ET》、《X-檔案》、《第九區》、《保羅》等,“這些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飛碟和外星人形象轉而影響大眾心理,更加深了‘UFO=外星人飛碟’的心理,而這種長期的心理暗示又促使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的UFO題材作品。大眾心理與文藝創作就這樣形成一種正反饋關系。”
傳播與技術的發展無法割裂。Web2.0時代,視頻、圖片的制作和傳播更加方便,網絡上UFO流言的影響力也隨之劇增。光是新浪微博上兩個名為“@UFO大紀實”和“@UFO事件集中營”的用戶就分別擁有三十五萬和十一萬粉絲。
這種對暫且無法證明的事物的狂熱也讓不少人感到擔心,甚至恐慌。但在吳巖看來,“完全可以平常心對待,不必派專家辟謠。網友傳播這種言論,也就是圖個樂兒。”
4
人類在宇宙中并不孤獨
真的存在外星人嗎?
對于外星人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各界爭論不休。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甚至提議在“十二五”期間開辟一個橫跨多學科的“外星生命探測”研究項目。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迄今為止,北京天文館尚未觀測到任何不能解釋的UFO現象。
不過,在他看來地外智慧生物一定存在。“僅僅是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存在著上千億顆恒星,按每個恒星有十顆行星計算,行星就有上萬億顆。上萬億顆行星中只存在人類一種智慧生物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肯定人類在宇宙中并不孤獨。但是宇宙太過浩渺,一種智慧生物即便能建立存在上百萬年的文明,跟整個宇宙數十億年的歷史相比,也不過一個瞬間。不同的智慧生物想要跨越時空相遇,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然而,尋找外星人是個必須經歷世代的問題。朱進表示,以現有的技術水平,使用航天器尋找外星人還不太現實。“一方面由于飛行器速度過慢,另一方面我們對地外文明究竟身處何方也是毫無概念,發射飛行器幾乎不可能遇到地外文明。”
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加強觀測或許是尋找“鄰居”的好辦法。根據相對論,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就是電磁波,當文明發展到一定水平,無線電通訊技術就會進入應用。“如果我們的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來自外太空的搭載廣播或通訊信號的電磁波,就能找到地外文明的所在。”
朱進透露,今年美國宇航局宣布,“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經過一年的觀察,在太陽系外找到了1200顆行星,其中54顆有存在液態水的可能,也就是說,這54顆行星上有可能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