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務員不是“萬能服務員” 家政服務業到底缺啥?
行業標準缺失 發展亟需規范
家政服務員不是“萬能服務員”,需細分工種,走向真正的專業化
來自粵北的楊婷是廣州一家大型家政公司的金牌月嫂,48歲的她曾經是家鄉一家醫院的護士長,帶著育嬰師證、護士證和月嫂證三證上崗,9年已經照顧過46個月子。雇主對她評價很好,從來沒有收到過投訴。但她也不清楚公司按照什么樣的標準給自己評級。
而家住廣州同和路的王小姐卻沒有運氣找到楊婷這樣的專業月嫂。早在半年前定下人,但被中介公司夸得天花亂墜的月嫂上門之后才發現,該月嫂只是養過兩個孩子的農村婦女,連沖奶粉、清洗嬰兒衣服都要她和丈夫邊教邊學,和當初設想大相徑庭。“如果家政也和大型旅行社一樣,有品牌知名度,我們找月嫂也不可能這么盲目。”
“經過專業培訓的月嫂與老一套的做法有所不同,具備更多現代產育知識和科學觀念”,這是市場對月嫂這個職業朦朦朧朧的解讀。但如何做到名副其實,需要對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對真實服務質量回饋渠道、對職業技能標準的制定進行統一規范和管理。業內專家指出。
“我覺得公司要做得正規,最起碼應該每個月給月嫂一次培訓,不斷補充新知識。也應該讓月嫂坐在一起交流交流,但一般公司不愿意月嫂間交流,一交流各人的工資都清楚了,公司也不好管了。”劉蓉告訴記者。
廣東省家庭服務業協會會長陳挺表示,正是由于家政標準不明,目前家政行業中雇主與家政工、雇主與家政公司的糾紛越來越多。通過職業技能標準進行定義,家政工作工種能夠細分,月嫂就不是家庭“萬能服務員”。該協會說,將調研推出相關行業標準和指導價格。
安徽省人社廳農民工處副處長徐增開坦言:“應該鼓勵和支持家政企業做大做強,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制定行業標準,強化行業自律,才能讓家政業發展得更健康。”(記者鄧 圩 朱 磊 李曉宏)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