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壩黃鎮木弄小學學生在享受營養餐。教育部全國學生營養辦供圖
2011年11月,一項規模宏大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正式啟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在全國22個省(區、市)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共計699個縣,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中央財政每年將投入專款約160億元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惠及近2600萬名農村學生。
該計劃至今已實施了10個月,有多少農村孩子吃上營養餐,哪些環節有待完善?負責該項計劃具體實施的教育部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全國學生營養辦”——記者注)有關負責人近日就這些問題,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2243.26萬學生受益
“2008年和2009年對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農村寄宿學生的調查發現,近一半的學生不能保證每天3頓飯。一個月中,1/3的學生吃不到肉,2/3的學生吃不到雞蛋,4/5的學生喝不到牛奶……從而導致這些學生營養缺乏病的發病率較高,平均身高普遍低于城市同齡學生。”
這是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原因所在。
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一計劃通俗地講,就是中央財政在六盤山地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新疆等地州的試點縣,為農村(不含縣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供每人每天3元、全年600元的營養膳食補助,以幫助這些孩子“吃上營養均衡的飯”。該計劃覆蓋近10萬所農村中小學校,涉及近2600萬名學生,占中西部農村學生總人數的近30%。
全國學生營養辦最新通報顯示,到目前為止,已開始實施計劃的試點縣共有677個,占96.85%。已實施計劃的學校有94139所,占93.63%。受益學生達到2243.26萬人,達到應覆蓋學生總數的90.93%。截至6月底,中央財政已撥出營養膳食補助專項資金170億元。
“改善孩子們的營養,3元的標準是不是有點低?”針對網民的質疑,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營養改善計劃強調的不是免費吃上飯,而是改善營養,是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做加法”。該負責人說:“現行的還有‘一補’政策,即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進行補助,標準是小學生每人每天4元,初中生每人每天5元。兩項政策并行,對試點地區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就變成了小學生每人每天7元,初中生每人每天8元。一年算下來,人均能達到1600元~1850元。”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801元,試點貧困地區實際則低于這一“平均線”。
據悉,“一補”政策一年需財政投入資金140多億元,加上營養改善計劃的財政投入,兩項合計每年將達到300多億元。“這300多億元是年年都有、只增不減的。”全國學生營養辦有關負責人說。
他還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每年160億元補助資金,是按照試點縣的農村實際中小學生人頭數“做足預算”的,走的是財政專戶,在中央-省-市-縣-鄉-學校這條線里封閉運行,“地方沒有專項資金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