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九四二》讓70年前發生在中原大地的饑荒回歸公眾視野,這場災難的成因也引起廣泛熱議。近日河南省氣象臺組織專家從氣候角度進行分析,資料顯示,1942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408.5毫米,為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少值。少雨、高溫以及蝗災肆虐,導致災荒加劇。
專家介紹,20世紀40年代我國整體處于高溫少雨的氣候背景中。繼1941年發生大范圍干旱后,次年北方廣大地區再次遭受嚴重旱災,以河南干旱最重。據史料不完全統計,河南受旱的縣(市)達82個,占全省的80%。
1942年,河南境內僅有洛陽、汝州、禹州、項城等9個雨量觀測站。根據歷史資料,9個站年平均降水量為408.5毫米,比常年值偏少45%,比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少值還少12%。另外,當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為129.5毫米,也比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少值要少。
同時,1942年中原大地氣溫異常偏高。當時有氣溫記錄資料的安陽、開封兩個站,平均氣溫分別為14.8℃和16.2℃,比常年同期偏高0.7℃和1.9℃。
專家分析,由于夏季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導致蒸發加快,土壤嚴重失墑,秋收作物幾乎不能成活,秋糧絕收。在小麥收獲季節,又遭遇大范圍嚴重干熱風,旱情加劇造成小麥干枯,一般僅收獲二成。
雪上加霜的是,因降雨少蝗蟲大量繁殖,在嚴重地區,蝗蟲過境遮天蓋地、作物盡毀。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共有72個縣、市有蝗蟲為害的記載,進一步加重了災荒。
專家指出,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帶,土壤大部分屬于沙土性質,水分的蒸發和下滲速度都比較快,干旱作為河南的主要氣象災害發生極為頻繁,新中國成立以來就發生過1966年、1978年、1986年和2001年等幾次嚴重干旱,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不小影響。
專家分析認為,未來10年河南省季節性干旱將增加,干旱災害的風險增加,干旱影響更加凸顯。作為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農業大省,專家建議河南做好長期應對干旱的準備。可通過加強水資源科學調度和管理,發展節水型產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空中云水資源的開發,提高旱災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