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要通過行政審批制來解決這種“準入”問題,但國際上其他國家則多是通過行業或者是一種認證體系來解決。車偉民說,“中國今后的發展趨勢肯定也是要跟隨這個國際潮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國際學校的‘國際’特色發揮出來。”
任書良也持這樣一種意見,由政府來建立包含國際學生比例、英語授課課程等內容的認證體系。他說,“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認證,把原汁原味的體系引進來,然后制定評估的標準,在這里學習就跟在國外學習一樣,要達到那個標準,將來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能夠融入國際社會甚至領導國際社會的國際人才。”
盡管當下的國際教育面臨諸多問題,但王輝耀還是樂觀地稱之為“機遇與挑戰并存”。這位被稱作中國海歸研究第一人的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說,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讓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越來越龐大,對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教育投資也隨之成為最好的投資。他說,在目前國內應試教育體制培養的人才很難適應國際競爭的情況下,引進國際教育或者大力發展國際學校是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
他還提到,當下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不僅已經成熟的高端人才在流失,一部分優秀的低齡學生出國,也是一種人才流失,而后者更值得警惕,畢竟,這些在小時候便出國的孩子,其長大成才后再回來的可能性就更小。王輝耀說,“如果要真正留住這些搶占未來全球競爭制高點的國際化人才,就必須大力引進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教育師資、教育方法,而不僅僅是一個個國際學校或國際班的空殼子。”實習生魏苓 記者 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