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小時在5月30日的節目中報道了湖南常寧市地下管網管理混亂,兩歲小男孩命喪窨井,事實上,地下管網混亂的情況并非個案。即便在北京,這個每年都要投入巨資建設的國際化大都市,這個市中心房價超過了10萬元一平米的寸土寸金之地,這個已經和許多國外的大城市接軌的超級城市,也找不到一張完整的地下管網圖紙。一個信息不明、利益糾纏的管理亂局,誰來為我們堅守北京的城市“良心”?經濟半小時5月31日播出《迷亂的地下管網》,以下為內容實錄:
一、北京27年未更換地下管網信息
記者首先與北京市規劃委進行了聯系。按照北京市政府部門分工,北京市規劃委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負責北京的城鄉規劃、測繪行政管理和工程勘察與設計行業管理。然而,記者曾幾次發函北京市規劃委希望能夠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時仍沒有收到任何回復。
隨后記者又與北京市水務局進行了聯系,這個部門負責北京市的供水、排水、和污水管理,但水務局也拒絕了我們的采訪。接下來記者又聯系了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他們只負責施工,手里并不掌握北京市地下管線的完整資料。
在北京市規劃委、水務局、住建委都沒有向記者提供北京地下管網完整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又電話聯系到北京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的張斌館長。城市建設檔案館負責收集、整理和保管全市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形成的檔案和資料,但張斌館長告訴記者,北京城市建設檔案館保存的都是單項工程的圖紙,并沒有完整的北京市的地下管網圖,如果需要查找,可能需要和規劃委聯系。而據他透露,北京市曾經于1986年對全市地下管網進行了一次普查,但27年過去了,北京地上的城市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地下管網的信息還一直停留在27年前的模樣。
二、排水泵竟然還是蘇聯遺產,判斷管網位置基本靠工人經驗
有人說,城市下水道是這個城市的良心。而北京一遇到稍微大點的降水,這個城市的地下世界的模樣就常常浮出水面。最近十年,北京幾乎逢雨必澇,網友戲稱“到北京來看海”,這個城市地下管網的管理混亂和系統脆弱屢屢成為笑柄。
最讓人悲傷的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來最大暴雨,全市交通癱瘓不說,還造成了78人遇難。其中有人是在北京市中心的主干道上因為路面積水上升過快而被淹死在自己的車里。
2011年北京623暴雨后,記者曾采訪了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他告訴我們,北京的基礎建設,尤其是地下管網的排水能力遠遠落后于城市發展。王毅向記者介紹,北京市環路的道路排水標準是一年一遇的排水標準,能抵御每個小時36毫米的降雨,然而這些年北京城市道路的降雨,一般來說造成道路積水的全都在70毫米以上。
在2011年6月23號那天,北京最大的雨量是214毫米,其中超過100毫米以上的面積達到120平方公里,一年一遇的標準僅僅只能排掉三分之一的降雨。在“6.23”暴雨那天,位于北京西南三環的豐益橋是積水最嚴重的橋區。北京排水集團管網分公司副經理李小恒告訴記者,豐益橋設有抽水泵站,但是遇到大雨,這個泵站發揮的作用有限。因為該泵站初始設計于1987年,二十多年過去了,周邊地理環境和地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豐益橋的水量也比原先設定量超出許多。
李小恒告訴記者,北京市排水集團管轄的77所泵站,它們的標準還是當年蘇聯專家在設計排水系統時遺留下來的,距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與城市的快速發展相比有所滯后。
北京不僅排水管道常常因為排水不暢導致全市交通癱瘓,其它管道也屢屢發生狀況。2012年4月1日,位于北京市北禮士路人行道上突然出現一個塌陷熱水坑,一位27歲女子不小心掉進坑里受到重傷,最后醫治無效身亡,留下了不滿周歲的孩子。調查結果顯示,這是因為供熱管線長期無人維護,腐蝕破裂,導致地面塌陷。一年過后的2013年4月14日,管網事故再次發生。位于長安街北側的北京飯店地下供熱管線發生泄漏,9名工作人員被燙傷。事實上,北京地下管網的混亂,不僅僅是北京市民的煩惱,也成為許多專業人員的心病。
在北京燃氣集團一個工地現場,記者認識了兩位燃氣工人。我們達到工地現場時,北京市燃氣集團的探測人員劉燃,正在師傅霍新穎的指導下探測埋在路面下的燃氣管道。霍新穎干管道探測這行已經34年了。這三十多年,北京城的建設日新月異,埋在地下的那些燃氣管道也逐漸到了該更換的時候,但由于早年沒有建立嚴格的檔案制度,好多管道沒有入檔,因此補測管道成了他現在的日常工作的內容之一。
在徒弟劉燃的眼中,霍新穎簡直就是火眼金晴,憑著豐富的探測經驗,管道往往一探一個準。但是霍新穎說,這個儀器只能探測到一部分管線。如鋼管可以探測到,但是塑料管卻無法探測,這種情況只能協商挖坑補測。
霍新穎和劉燃所測定的管道信息都馬上被發送到燃氣集團的地理信息系統,對系統里面的數據進行更新。這個系統顯示,目前燃氣集團在全市總共鋪設的管道長度為15000多公里。
盡管如此,北京燃氣集團生產運營部副經理吳波告訴記者,由于歷史檔案的缺失,他們目前還無法做到對每一公里管道都了如直掌。此外,由于受制于補測手段、城市管理以及相關行政許可手續的限制,補測并不容易。
如此看來,即便是燃氣集團要想摸清自己管道的情況,也不容易,還要受種種行政許可的限制;那么北京市還有那么多不同種類的管道,它們又各自屬于不同的部門和企業,要想統一搜集和掌握這些管道的資料,這項工程之艱巨和繁雜可想而知。那么有沒有部門正在做這項工作呢?北京城市建設檔案館的張斌館長告訴記者,北京市政市容管委會正準備建設一個地下管網的管理系統。
帶著這意外得來的線索,記者來到北京市政市容管委會。管線處處長吳其偉說,2011年的時候他們曾對全市地下市政管網進行過一次摸底,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市地下管線總長度為13.2萬公里。
為了方便統計和管理,吳其偉將北京市內除輸油氣管道之外的市政管線分為了7大類12小類,這7大類12類的管線共涉及11個權屬部門;而此外,同樣埋在地下的輸油氣管道又涉及11個權屬部門;除了這22個權屬部門之外,鋪設于各個小區、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軍事管理區等區域的支線又往往有不同的權屬單位,這都為搜集地下管線的信息增加了難度。
這個龐大的13萬公里的管道埋在北京城下,權屬不清,管理混亂,有的管道連其主管部門都不掌握方位和走向,這種局面的結果就是事故頻發。
為了了解地下管線施工的情況,記者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一個正在施工的工地。工人們正在剛剛挖好的地基里忙碌著。在工地旁邊的小屋里,記者見到了工地的項目經理。他告訴記者,由于沒有準確的地下管網圖紙,施工前都是由項目開發商自己勘探來摸清地下管網的情況。一旦測量不準,意外在所難免。
面對這種情況,吳其偉也頗感無奈。為了減少施工中誤挖管線的發生,管線處在2011年9月啟動了一個北京市地下工程管線防護信息溝通系統。工程方可以通過該系統發布工程信息,之后所有的地線管線單位都可以及時收到工程信息,如果該工程涉及所屬單位管線,單位按照工作規定應盡快給予回復。
吳其偉告訴記者,盡管北京市的22家主要管線權屬單位和45家區域性的權屬單位都注冊了這個系統,但他們管線處對這些單位并沒有約束力,兩年來,通過這個平臺發布信息的工程只有500項。而記者在北京市規劃委的網站看到,僅僅在今年2月6日起審批的項目就達到17916萬條,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管線單位并沒有在管線溝通系統發布信息。
一個政府部門建立的、為了改變地下管道混亂現狀的信息交換平臺,很多權屬部門卻并不買帳,而這些權屬部門中很多自己就是政府部門。一個本來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換平臺,運行起來只能依靠企業的自覺,而非制度,這個局面讓吳其偉多少有些尷尬。而對于如何改善北京市地下管網混亂局面,以及何時才能看到成效,負責這項工作的吳其偉本人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