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漲聲 財政壓力逐年增大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教授毛保華表示,“十二五”期間,北京公共交通網絡不斷擴大,財政補貼需求隨運營里程的增加而不斷擴大。這不僅給運營企業帶來壓力,也給財政增加負擔。因此,改革目前公交票制票價,具有現實意義。毛保華認為,軌道交通票價改革方案應以現實為基礎,實行按里程計價的方式,同時,考慮地面公交票制票價的相應變化。
不少專家表示,漲價趨勢勢在必行,財政款項來自納稅人,北京不僅僅有交通問題,醫療、衛生、教育均需要財政撥款,所以交通補貼的比例應該合理。另外,也有專家表示,提高高峰時段車票價格,對目前的擁擠狀況或有所改善。
反漲 高峰時段漲價難解擁擠
面對“漲聲”,有專家認為,實施低價公交和地鐵出行措施,是為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在45%左右,與國務院提出的60%的要求尚有距離,應該繼續推行低票價制。
也有專家認為,用漲價緩解擁擠狀況的說法并不合理,北京工業大學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關宏志認為,在早晚高峰時段出行的民眾,多為普通的上班族,他們不選擇打車或開車,或是因為經濟條件限制,讓這部分人剝離出地鐵出行的可能性不大。
■關注漲價
2008年市交通委負責人劉小明表示,實行優惠公交票價以來,地面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在整個城市的出行比例有所增加,2008年,公共交通的票價不再做調整。
2010年初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杰建議,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時段,對購票人群(不含持交通卡人群)提高票價。當年,市發改委回復稱,將積極開展軌道交通票制票價研究,利用價格杠桿引導市民出行,特別是引導旅游購物人群避開高峰時段出行。對提高購票人群票價的建議,將認真研究采納。
2011年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海平曾表示,北京要保持低價軌道交通的價格,一是為了讓老百姓從發展中得到實惠,也為進一步利用價格杠桿來調解公共交通的發展,“一票制”使民眾公交出行的支出每人次下降約1.3元。
2012年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琪曾對媒體表示,高峰票價是一種變相的漲價,高峰期間乘車都是普通上班一族,是剛需。
■鏈接·各地地鐵票價
上海:3元起步,分段計價,10元封頂。深圳:2元起步,分段計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