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偷菜,是當年人人網紅極一時的小游戲,因為太火了,后來有了“種菜2.0版本”——游戲從線上走到實體,不少城郊都開辟了樂園,把農田切成小塊,以每天千元左右的價格租給小白領們種菜,享受一下都市農夫的樂趣。
今天要說的“種菜3.0版本”,是杭州古蕩街道蓮花商務中心的幾個小白領們,把游戲又玩出了新花樣——自制特供菜。
種菜新版本
讓小伙伴們直呼土豪
聽說“種菜3.0版本”,是在朋友的一個飯局上。
同桌的一個姑娘Cathy隨口提到,其實桌上很多菜都不是杭州當季菜,應該是大棚里或者是冷庫里的,或者外地菜。
同桌的都是80后,從小沒和土地打過交道,只知道鋪天蓋地的健康宣傳里都說,吃當季菜才最健康,但是完全不知道什么菜才是當季菜。于是,有好事者追問:“你怎么知道的,不會也是網上看看的吧?”
那姑娘大眼睛一瞪:“不會呀。我們自己在轉塘租了一塊地,雇了一個當地菜農給我們種菜,所有的菜都是杭州當季菜,沒有農藥,沒有大棚。所以我家吃什么菜,什么就是本地的當季菜。”
一句解釋,讓一桌人愣在當場,五秒內全場肅靜。五秒鐘后,大家集體吐出了兩個字:“土豪!”
租地雇菜農種菜
據說總花費跟買菜差不多
Cathy被全桌人異口同聲的“土豪”兩個字給嚇住了,急忙擺手解釋:“沒有你們想得那么腐敗啦。”她給大伙仔細算了算這筆賬。
轉塘那塊地是去年冬天租的,那會兒轉塘周邊的地還挺便宜的。Cathy和她的3個小伙伴當時是看著地便宜,突發奇想打算搞個農家樂副業,于是租了帶房子的一塊地,大概兩畝左右。如果你們想象不出有多大,可以參考換算公式:1畝是666.67平方米,666.67×2=1333.34(平方米),大約是3.5個標準籃球場的大小。
但是地租下來后,問題出來了:大家都是全職白領,沒有人愿意離職去農家樂當總經理,于是這個想法就被擱置了,這塊地和房子變成了大家周末偶然去住住的鄉村別墅。
后來有一天,不知道是哪個小伙伴又一次突發奇想,大家一合計后,決定把地用來種菜,自給自足。于是大家去周邊農戶家里雇傭了一個50多歲的老菜農,每個月工資3000元左右,不包住不管飯,包菜籃子供給(菜農平時家里吃的菜可以在這地里隨便拿)。如果遇到夏天和秋天蔬菜大規模收獲的季節,蔬菜吃不完,菜農可以把多出來的菜拿去送人或者賣,這個算員工福利。
Cathy說,對于種什么菜,這個他們沒具體要求,由雇員伯伯發揮30多年的種菜經驗,種植本地菜。不過要求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因此產出的菜都是小時候吃過的純天然口味,有機健康。
Cathy和小伙伴們每周兩次,輪流去地里拿菜。菜農會事先把收獲的菜按照四份打包、分好,拿菜的小伙伴負責把菜送到各位小伙伴的家里。
哇,這簡直就是特供蔬菜呀!
“加上汽油錢,加上雇工的錢,加上租地的錢,其實和我們跑菜場買菜沒差多少。”這可是Cathy的原話。
明年新計劃:
實現菜油和雞蛋自供
這種特供菜模式能不能被其他寫字樓的小伙伴們復制呢?Cathy從側面表示:“以前租地還是便宜的,現在沒有那么便宜了。而且得在村子里認識人,才能找到好的菜農來種地。”
不論如何,種菜3.0版本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春夏秋這樣的季節,這兩畝地的產出基本上能保證供應Cathy和伙伴們四戶人家的餐桌,并且在玉米、南瓜、紅薯等高產蔬菜的豐收季節,菜塞滿了后備廂,不僅自己餐桌無比豐盛,而且Cathy的同事們也經常能享受到Cathy帶去單位的有機玉米,“大家都說好好吃,問我是哪里買的,我都不好意思講是自己家種的,只能說是我媽買的,具體情況我也不知道。”
現在到了冬天,地里能種的本地菜基本只有青菜和蘿卜了。大家買來了油菜籽,準備自己種油菜,明年連菜油都打算自足了。
據說,今年春天的時候,地里本來還養了七八只土雞,是給Cathy和小伙伴家里的小朋友吃土雞蛋用的,不過禽流感來了,這些雞就都被殺了,所以自供土雞蛋要等明年了。
除了帶小朋友們挖番薯、看辣椒開花,年輕人抱著玩玩看的心態握著鋤頭下地勞動等等,這塊地給了大家很多的生活樂趣。
Cathy講了個很好玩的細節:有個一起租地的伙伴從小到大幾乎沒去過田野,有一次去地里玩的時候,正好遇到土方法的漚肥,直接被“熏”回家了,然后很久都不愿意去拿菜。“味道太恐怖了,我總算知道為什么大家都用化工肥料,不愿意用土方法的肥料了,肺受不了呀。”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