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憲平表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于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若仍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勢必大大超出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陷入越開發、越破壞、越貧困的惡性循環。因此,要引導人口和經濟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為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騰出更多的空間,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先破壞后恢復的弊端,使當代人的發展不損害后代人利益。
他說,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于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增強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針對一些欠發達地區普遍關注的實施主體功能區是否影響發展的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楊偉民強調,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會拉大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差距。國家要縮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以及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為此,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增加了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幫助這些地區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楊偉民說,財政部撥付的有關轉移支付數額從前年的12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250億元,相當于每個縣每年6000萬元。
據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里的“開發”二字特指在一定區域進行的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活動。限制開發并不意味著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實際上在一些生態功能區內也允許適度的開發能源、礦產資源的活動,但是必須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