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啥一出國就愛“血拼”?

在倫敦奢侈品商店內(nèi)購物的中國顧客 圖片來源:《重慶晚報》
近幾年來,中國人到海外掃貨漸成潮流。與國內(nèi)同樣商品相比,價格優(yōu)勢、質(zhì)量有保障以及周全的服務(wù),是推動中國人海外掃貨潮的主要原因。從服裝到手表,從香水到珠寶,從皮鞋到奶粉,國人消費的觸角已延伸到國外,并成為一種現(xiàn)象。
對于去海外掃貨的中國人來說,價格差是最大的吸引力。記者日前在美國紐約的伍德伯里購物中心看到,巴寶莉牛角扣大衣的價格是795美元,加上稅折合人民幣也就5700多元,國內(nèi)則要近1萬塊。又比如Northface羽絨服,在國內(nèi)要幾千元人民幣,但在這里100多美元就拿下。Northface在中國屬于高端戶外品牌,很少打折,即使打,折扣也小,但在美國則屬于平價大眾品牌。
韓國是為數(shù)不多在市內(nèi)設(shè)有免稅店的國家。游客只要出示護照和機票,即使不在機場,也可以隨時隨地購買免稅品。在韓國免稅店,經(jīng)營的品牌和品種應(yīng)有盡有,而且一些名牌手表、化妝品價格甚至比中國香港還要便宜。比如勞力士手表香港的價格就要貴出這里3000元人民幣左右。一位游客告訴記者,從北京坐飛機到首爾不到兩小時,往返機票平時也不過2000元左右,趕上打折更便宜,所以她覺得來韓國購物比去趟香港還省事兒。
記者美國體驗:掙得比美國少,物價比美國高,為啥?
近日,一條微博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瘋狂流傳: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 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 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
孫笛毫不猶豫地轉(zhuǎn)發(fā)了這條微博。
一周前,她剛剛結(jié)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一個學(xué)期的研究生課程,特意穿著嶄新的行頭回國——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褲,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孫笛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在國內(nèi)的價格分別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國太便宜還是中國太貴了!”孫笛向記者感嘆。
她清楚地記得,出國前她和朋友在漢拿山餐廳吃了一頓烤肉,點了3個菜,一共120元。回國后還是在同一家店,點同樣3個菜,價格卻變成了240元,“盤里的肉還少了”。
“中國制造”洋品牌為何反而在中國賣得貴?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