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網民表達的熱情,舉世罕見。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判斷。這些天,被質疑7年19次當選的成都“聽證達人”被網民圍觀,盡管后來證明不是托兒,留下的話題卻頗為沉重:為什么聽證會報名者寥寥無幾,以至于胡大媽頻頻中簽?那些群情激昂的網民,為什么在現實中紛紛“隱身”?對于聽證會等諸多問題,網民在虛擬世界“愈戰愈勇”,現實問題卻“無人問津”,這是網民與治理者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掘4.85億網民的資源,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的熱情轉化為改善現實的力量,對治理者來說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如果能夠不斷完善制度、鼓勵參與,胡大媽就不會因為多次當選被圍觀;如果食品安全事件能夠少一些,類似“柑桔事件”的網絡謠言就不會瘋傳;如果面對公共事件不總是被動回應,“習慣性質疑”、“無條件反對”就會減少很多;如果能不斷暢通各種現實維權渠道,網絡爆料就不會如此火爆,一句話,如果矛盾問題能夠得以切實解決,“沉默的聲音”能夠被及時打撈,網民就更能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力量,網絡就不會只是一場虛擬社會的狂歡。
網絡不是“城邦暴力團”,也不是“道德理想國”。網民只有不斷提高公民素養和議政水平,虛擬才能真正照進現實;治理者只有既對虛擬世界保持關切,更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才能真正用好4.85億網民資源。唯此,網絡才能健康發展,推動國家進步。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