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住院人均花費6632元,相當農民一年收入。
編者按
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降低藥價是關鍵。為此,14年來國家發改委29次降低藥價。然而引人關注的是,原研藥這一只在中國特有的品種卻在降價中多次被若有若無地“忽略”了,是主管部門沒看見,還是另有隱情?
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的是國家發改委曾制定《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試圖取消原研藥的價格特權。但兩年過去,意見還在征求階段,政策仍然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是什么使得《藥品價格管理辦法》一征求意見就征求了兩年?我們不了解主管部門是否另有苦衷。我們看到的是,占據市場約三分之一的原研藥仍然在理所當然地享受著高價格高利潤,而患者們卻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想知道的是,為什么進口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依然可以享受價格特權,為什么國產藥不能享有與進口藥同等的公平競爭權?
改革開放30多年了,外資、外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在競爭領域仍然有許多不平等條約。當年為了吸引外資而制定的種種優惠政策,不僅有國家級的也有各級地方政府的,這些政策在當年確實在吸引外資中起到了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造成越來越多的不公平。我們認為,這其實不僅有違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而且也不利于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有消息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或將公布新一輪藥品降價方案。這將是近14年來的第30次藥品降價。
在醫改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上,藥品降價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么多年的藥品價格攻堅戰中,一直享受單獨定價政策的原研藥可謂一個“特例”。
其實在國際上并沒有原研藥的概念,藥品只分兩種,專利藥和仿制藥。在我國,則有原研藥這一特殊概念。所謂原研藥指的是過了專利保護期的進口藥。由于享受單獨定價政策,這部分藥品與國產仿制藥的價格相差少則數倍,多則數十倍。
原研藥該不該繼續享受單獨定價政策?這個問題在醫藥界已經爭論了10年。如果這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能與國產仿制藥同場競爭,將可能大幅拉低藥價,從而讓消費者得到最大的好處。
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曾制定《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試圖取消原研藥的價格特權。但兩年過去,這個管理辦法始終未見落地。
中國青年報記者與國家發改委取得聯系,被告知《藥品價格管理辦法》依然處在征求意見階段,何時能出臺沒有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