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關心和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和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氣象工作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有哪些奪目亮點和顯著成就?有哪些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
我國氣象事業發展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
記者:近些年來,氣象工作面臨的形勢怎么樣,發生了哪些主要變化?
鄭國光: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關心和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和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氣象工作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面對新任務新需求,面對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的嚴峻考驗,中國氣象局黨組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世界發展大勢,團結帶領各級氣象干部職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大幅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在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成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有力支撐,在我國氣象事業發展歷史進程中譜寫了新篇章。
回顧過去五年的歷程,我們深深感到,氣象工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發言權得到根本性提高,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面貌、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面貌、氣象臺站的面貌和氣象人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氣象發展道路取得了重大成果,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
公共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的效益更加突出
記者:氣象事業發展確實亮點不少,您認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什么?
鄭國光:氣象事業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氣象服務是立業之本。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公共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的效益更加突出。五年來,“莫拉克”超強臺風、南方低溫雨雪冰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氣象保障服務取得重大勝利。全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較上個五年減少了近2000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由1.22%降低到0.91%,標志著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國慶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西安世園會、深圳大運會等重大活動和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氣象保障取得圓滿成功。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對糧食減災保產、實現“八連增”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基層氣象部門發揮公共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切入點。
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抗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中的地位更加突顯、作用更加重要、影響更加突出。中國特色氣象服務已經在國際氣象界顯示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