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供暖”,表面上看是我們的政策在跟著天氣的變化走,實際上是在跟著民生的吁求走。或者說,真正體現了老百姓是最大的“天”,他們的訴求就是我們一切工作的“行動指南”。在今日之中國,如何更好地回答發展為了誰、為了什么這樣的基本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社會未來發展的高度和水平。扎扎實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老百姓就一定能在民生的持續改善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
秋去冬來、氣溫驟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應對嚴寒,其中北京市的舉措引人關注。經有關部門決定,全市范圍內將于11月3日開始正式供暖,較慣例提前了11天。這一人性化舉措甫一公布,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其實,這種靈活的政策調整早就不是第一回了。近些年來,有關部門根據天氣等實際情況調整開始和結束供暖的時間已經漸成常態,并越來越制度化。
過去很長時間,我們的供暖時間一直“雷打不動”,不管天氣如何變化,執行起來有些“一刀切”。而現在這種“看天供暖”的舉措,執行起來多了幾分彈性,恰恰給人一種公共服務的“溫度”。
“看天供暖”,表面上看是我們的政策在跟著天氣的變化走,實際上是在跟著民生的吁求走。以往單純看日子供暖,到日子才給,到日子就掐,讓人覺得缺少了人情味。從這個層面看,供暖并不是簡單的例行公事,更不是取個溫度平均數,做個掐頭去尾的計算,而是需要去竭盡所能地關照現實、體視民情。說到底,民生問題的答案從來就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必須要傾聽群眾的呼聲、切近群眾的生活、滿足群眾的需求才能答得圓滿。
這樣解決民生問題,就是在堅持以人為本。我們的政策能否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的舉措能否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幸福,一個帶有根本性的關鍵,就是看我們說話辦事是否時刻想著要為老百姓謀利益,讓老百姓滿意。“看天供暖”,與其說是在看老天爺,倒不如說是在看老百姓;與其說是看氣溫的高低,倒不如說是看老百姓的冷暖。這個“天”不是老天爺,而是老百姓。或者說,老百姓就是最大的“天”,他們的訴求就是我們一切工作的“行動指南”。
不獨供暖,民生問題還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部門學會看“天”辦事。而這個“天”該怎么看、該怎么把握,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社會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龐雜的一環,民生工作并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其內涵也越來越廣、要求也越來越高、問題也越來越具體。過去“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模式已不適合當今社會,在事關民生的各個領域,都迫切需要一種更靈活、更細膩、更人性化的服務模式。我們相信,“看天供暖”只是個開始,今后這類靈活而富于彈性的舉措定會層出不窮。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乎穩定。今日之中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之間的多元化、差異性日益明顯,事關民生的問題和難題日漸凸顯。特別是在教育、醫療、健康、住房、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人口老齡化等社會焦點難點問題上,“天”的需求更是多種多樣、不斷變化,統籌協調解決起來非常復雜。而這些難題的破解,除了需要在公共決策的過程中更多地集民聲、納民意,更需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精細化方面做足功課。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改進服務中加強社會管理,讓不同的群體都能從各項政策和舉措中找到歸屬感、產生幸福感,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活力。
我們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開放和日益多元的時代,如何更好地回答發展為了誰、為了什么這樣的基本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社會未來發展的高度和水平。在新的歷史階段,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期待,已然不僅僅是GDP、財政收入等光鮮亮麗的數字,也不僅僅是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等宏大的敘事,而是更在乎自己的腰包是不是鼓了、住房的條件是不是好了、社保的水平是不是高了等等這些具體而微的東西。民生無小事,民生最關情。只要我們扎扎實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人為本,從小事抓起,老百姓就一定能在民生的持續改善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張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