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動真格“威力巨大”
新華網記者:除了區域聯動機制之外,這次還提出了將環境質量納入官員考核體系等措施,這也是最受公眾關注的舉措,您認為這條措施將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
謝紹東:《行動計劃》首次將細顆粒物納入約束性指標,國務院與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業,并將環境質量是否改善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之中。如果沒有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監察機關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重大突破,而且是由國務院提出來的,“威力巨大”,如果真的能將這些措施嚴格落到實處,估計大家的行動積極性就會很高。
區域聯防聯治需要做好頂層設計
新華網記者:區域聯防聯治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十分重要,但是區域之間又存在發展不平衡,那怎么才能將區域聯防聯治落到實處?
謝紹東:區域聯防聯治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現在仍然強調,而且提的層次更高,這都說明了聯防聯治的重要性。但是這里存在的問題就是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比如京津冀地區,河北與京津相比就落后一些,拿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對河北來說就難度較大,也許不太容易接受,這就需要建立高于京津冀地區的機構來協調,采取針對性措施,做好頂層設計。
走綠色發展道路人人有責
新華網記者:關于大氣污染防治,我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曾出臺過多項措施和規定,現在國務院又發布《行動計劃》,這是說明我國大氣污染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還是說明我們現在有精力、有能力來治理大氣污染?
謝紹東:這兩種因素都有。現在我國處于環境問題集中爆發階段,盡管我們的環境保護也取得一定成績,在逐漸走向好的階段,但是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逐漸提高,改善環境的呼聲很高,當前的環境質量還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這就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主動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強調有質量的發展,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也有經濟能力去下大力氣治理環境。
新華網記者:在大氣污染防治上,公眾能做些什么?
謝紹東: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與環境相關,走綠色發展道路人人有責,如果公眾都有這樣的意識和認識,這十條措施實施起來就相對容易一點,如果認識不一致,執行上就不一定有效。
在公眾參與上,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少開一天車,其實遠遠不止這些。我們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古人強調天人合一,就是強調一種健康、自然、和諧的生活習慣,除了自身在生活工作當中積極踐行節能減排之外,還要少買那種不利節能減排的產品,通過市場行為督促企業改進產品,落實節能減排。如果我們監督不了別人,就監督好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行動計劃》提出要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制定應對措施。在采取重污染應急預警機制時,公眾要積極配合。另外,在初始階段,也許會發出不準確的預報預警,也有可能因為應急機制及時有效,重污染天氣并沒有出現,公眾和媒體都不要質疑,要給予理解,畢竟沒有出現重污染天氣是我們大家都期望看到的。